現代的七十公裡就是春秋時代的兩百三十多裡。
“幸好有足夠的車輛,要不然……”
以前老樓家到“蒲”交易或是交稅,一趟根本就運不完,需要來回運多少趟,看貨物的多寡。
老智家留在老樓家的車架並不是戰車款式,其實是用來運輸東西的尋常馬車。它由兩匹馬拉動,一個車體兩個輪子,能夠裝載約四五百斤的貨物。
不開任何玩笑的講,原本老樓家也就六匹馬,上一次出征不止將戰車丟了,連帶兩匹馬也沒能帶回家鄉,簡直就是損失慘重,村裡剩下了四匹馬同樣套上了運輸貨物的車架。
樓令要前往“蒲”交易,帶上了沒有脫殼的三千斤的粟米和兩千斤的大麥當樣品,還有五十匹的麻布。
他們走了兩天才抵達“蒲”的郊外,能夠看到城牆時,沒有親眼所見的話,很難去形容看到後的心情。
這一座“蒲”的城牆一邊長度約是六百米,寬度由於樓令所在方位的關係沒有看到,自然是無法估算的。
它的城牆高度等樓令離得近了一估測,覺得應該是現代長度單位的六米左右;進城走城門洞用邁步的次數算,寬度約是接近四米。
剛才在進城時,樓令就發現彙集到“蒲”的外地人不少,還碰上了原身認識的幾個人。
樓令雖然接收了原身的記憶,由於靈魂已經取代,其實已經不能視作同一個人,很難將原身的朋友視作自己的朋友,碰上了也隻是簡短聊幾句沒有多談。
這個時候來到“蒲”的外鄉人,他們都是抱著同樣目的前來,拿出自家有餘的產出,換取無法自產卻是需要的東西。
城門口有收入城費用的小吏嗎?沒有的事,進出城門要收費具體什麼時候出現很難確認,反正春秋時代的晉國沒有這麼一回事。
樓令遵循記憶帶人和貨物來到城東。
每一座城池,有交易市場的位置都是在城東和城西,城北一般是達官貴人的居住區,城南則是普通人的居住區。
所以,買東西,買東西,這個詞就是根據古時候城池的市場規劃而來。
樓令到城東的原因太簡單,該處是生活用品的販售區,城西則是販賣活物……如馬、牛、羊、驢、騾、雞、鴨、鵝的區域。
城東的交易區人非常多,樓令先找到一個空地停好車架,再讓人將要販售的東西搬下來,隨後又讓人看好,自己則是帶上幾個人逛起來。
講實話,交易區的貨物品種並不多,數量最多的是各類的糧食。
“令!”
樓令聽到呼喚看過去,看到的是一個中年人不斷對自己揮手示意。
“他叫……屈遠,是‘屈’地那邊的一個‘上士’。”樓令在記憶中找到那個人的信息。
樓令走過去,招呼道“遠叔。”
就好像因為樓令居住在“樓”地以樓為氏那般,屈遠自然也是居住在一個叫“屈”的地方。
他們的“氏”並非是那一整片土地都歸於自家,隻能算是一種前綴,擁有一大片地盤的人起碼要有下大夫的爵位,爵位越高不一定擁有的封地越大,能夠確認的是爵位越高肯定越好。
“今年怎麼換?”屈遠沒有過多的廢話,直接道明意圖。
是的,老樓家與老屈家就是交易的關係,並非是世交。
每年老樓家帶粟米和大麥這種精糧來“蒲”這邊,幾乎都是跟老屈家交換豆子這類的粗糧。
樓令比原身的心眼多,說道“遠叔不著急的話,令先問問行情。”
屈遠先是眉頭一挑,隨後語速極快地說道“一定給你最好的價。”
樓令並沒有多說話,拱了拱手又給笑了笑,邁步就走。
今年秋收不是下雨了嗎?不知道多少人在雨季來臨之前未能將糧食收割好,有多少糧食給糟蹋在農田裡,同時又有多少收割好的糧食被雨水打濕。
所以是,去年的糧價絕對不是今年的價格!
哪怕屈遠厚道不坑人,再怎麼樣樓令也要先查清楚行情,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