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是儒家的著作,法家的先驅借鑒《周禮》來寫下法家的著作,也很難怪有人說儒法是一家了。
樓令魂穿過來的這個時代隻存在不多的幾個學派,顯名也就是周公的儒家和農家,其餘道家、法家、兵家、墨家、名家、陰陽家、等等學派連影子都還沒有。
農家在神農氏的時代就已經出現,比儒家出現的時間早多了,隻不過也因為年代久遠的關係,進行學派區分的氛圍並不濃烈,掌握農學知識的人並不認為自己是農家一員。
知道什麼意思了吧?隻要樓令能夠發展起來,地位獲得一再的提升,想開宗立派完全可以慢慢選,乃至於能力足夠還可以選擇全部都要!
“‘樓’地的令是吧?”郤武必須先確認樓令來自哪裡。
樓令應道“正是。”
隨著應征的人員陸陸續續抵達,軍隊的編製也該著手進行了。
例如樓令是“上士”的爵位,問題在於沒有帶滿一個“卒”所需的四乘戰車和一百名士兵,自然需要由上位者來安排編製所缺的空額。
郤武翻了一下木框裡麵堆得滿滿的竹簡,挑挑揀揀一小會,抽出其中的四根竹簡交給樓令,一邊說道“確認一下,沒有問題就落實下去。”
樓令接過竹簡仔細看了起來,每一根竹簡都有一名主事者的名字,附帶攜帶了多少戰車或多少士兵。
隻要樓令答應下來,他們便是臨時調到樓令這一“卒”的同袍了。
而那個木筐裡麵的竹簡,其實就是前來報到的人主動彙報,有人記錄之後用來應對像現在這種情況。
過後,得到兵力補充的樓令,相關記錄同樣會被寫在一根竹簡上,給某位能夠指揮一個“旅”的下大夫爵位的“旅帥”去挑選。
“需要補充戰車、兵器或甲胄,開拔之前務必做到充分,要不然你知道後果。”郤武進行提醒,也是在做警告。
樓令知道帶來的“徒”是什麼情況,要做的是敦促補充進來的那一批人,嚴肅應道“唯!”
什麼“唯”呢?用這個字作為回應,就是“唯命是從”的意思。
樓令可不會講究,補充的人員到位之後,互相之間先報名,再敦促補上來的“兩司馬”和“伍長”,說道“可不敢有任何疏忽大意,該找‘司戈盾’、‘司弓矢’、‘貳車’就去找,要不然我隻能上報,再另外補充人手。”(注)
得到安排補充再被退貨,下場一定不會好到哪去,沒有人願意接收的話,納賦是絕對納不成了。
一旦納不成賦?等著被記過,累積到一定次數,可是會被回收封地的!
………………
春秋時代納賦的人雖然會自帶武器與保障後勤,但還是有明確的後勤體係。
一個軍團有一名侯奄,身份相當於後勤裝備部部長。
“司戈盾”來保管以及外租公家的兵、戈、盾牌。
“司兵”則是負責為缺員的編製補充士兵。
“司常”專門來保管戰旗。
“司鼓”可以領取到各種戰鼓與金器(所謂的金器,指的是退兵時敲擊的青銅罄)
“司弓矢”擔負保管各種種類的弓以及不同款式的箭矢。
“貳車”是負責補充戰車的保障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