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再一次代表齊國過來的使節是晏弱,他提出了多賠償,隻是不進行“城下之盟”或“入城之盟”的請求。
郤克本意上是想羞辱齊國,結果在私下商議中遭到了智首、旬庚和士燮的一致反對。
三位卿大夫跟郤克講了很久的道理,包括楚國才是晉國真正的大敵,晉國由於太多因素國力損失太大,既然齊國願意多賠償,再則晉國有楚國這個大敵,無法一直跟齊國耗下去,等等的原因或理由。
一開始郤克還是不同意,後麵士燮提議因為這一戰是由郤克率軍出征,能夠多占半成戰利品,倒是讓郤克扭扭捏捏之後選擇默認。
當然了,郤克要求一點無論齊國的執政是何人,齊國執政都要向郤克進行公開的道歉。
沒有話語權的孫林父全程重在參與。
其實,衛國比齊國更想早點結束戰事,壓根不想再繼續拖下去。
“無論最後的結果怎麼樣,我們連本都回不了。”孫林父對衛國貴族說了大實話。
衛國是晉國的盟友,而這種盟友關係雖然不是附庸,講實話大多隻有責任,占利的地方在於衛國遭到攻擊,晉國有義務出兵救援。
僅僅是晉國對衛國有國防義務這一點,無疑就是衛國賺了。
畢竟,有晉國進行保護,比晉國弱的國家輕易不敢攻打衛國,該減少衛國多少國防壓力呢?
衛國得到晉國的保護,付出就是“聽成”這一點。
所謂“聽成”就是接受召喚,派出多少軍隊接受晉國統帥的領導;再來便是每年向晉國進貢,每一年要進貢的份額或種類多少還不是一定,屬於能夠商量的那種。
郤克不能直接答應齊國認輸,他需要派人回去“新絳”對晉君獳進行稟告,將交戰過程以及齊國給出的投降條件一一說清楚。
為什麼不是寫奏折之類?且不提春秋時代有沒有奏折這玩意,要知道春秋時代的詞彙仍舊非常少,越是重大的事情真無法用文字寫得足夠明白,隻能是由人進行複述。
因此,在郤克表態願意接受齊國的有條件投降之後,戰事一時間消停下來,隻是晉軍、衛軍並沒有撤離的跡象,齊軍沒有抓緊加固城防或搬運守城物資。
這個不是齊人傻或懶,他們也不是怕刺激到晉衛聯軍,純粹就是真的想投降之下的一種誠意上的表現。
要是齊軍在停戰空檔加固城防或搬運物資,又或是有其餘舉動?不止是失去國家信譽的問題,簡直就是將要假投降寫在腦門上,再次開啟戰事就不是想投降就能夠投降成功了。
交戰雙方消停下來,晉軍與衛軍肯定是要趕緊進行休整,齊國“臨淄”的四個城門當天就打開。
“那麼多人,怎麼突然間冒出來的?”樓令沒有太多需要忙碌的事情,一般就是在己方營區或安置傷兵的地方來回走動。
樓令所說的人,他們是一些運載物資的車隊。
這些車隊真的就是突然間冒出來,再成群結隊進入“臨淄”城內。
每一支車隊都有自己的特色,一般從服裝的些許差異能夠判斷來自哪個諸侯國。
“應該是之前在周邊城池或村莊逗留,得知已經停戰才過來吧?”郤武講出了自己認為的答案。
樓令並不是真的在問商隊哪裡來,他隻是在感慨人們對逐利的熱情。
當前的列國交戰,哪一方的軍隊都不會無緣無故去攻擊平民或商隊,更不會破壞交戰國的生產設施。
這屬於“君子之戰”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保障自己利益的一種做法。
什麼說法?
因為當前能夠大批生產物資的一定是貴族,他們有領地,有足夠的勞動力,還有多種的資源。
不是貴族的話,養不活太多的人,資源又該從哪裡來?
同時,軍隊的話語權在貴族,他們要是在戰時襲擊商隊,自家的商隊進入某個戰區也有隨時被攻擊的可能性。
所以了,不攻擊商隊占利的就是貴族,並且不分是來自哪一個諸侯國。
樓令都看到有晉國的商隊在進入“臨淄”城內,看護城門的齊軍並不因為商隊來自晉國而攔下來。
“要是成批人偽裝成商隊,到了城門突然暴起奪取城門;或是大批人偽裝成商隊進城,乾裡應外合的事情……”樓令這種想法在以後是一度慣用的招術,隻不過出現該例子,變成守城方在戰時根本不放無法確認來曆的人靠近城門了。
不止是那樣,到了後麵的時代,交戰時刻誰又敢輕易打開城門呢?
“我要進城一趟。”郤武說道。
樓令並沒有出現愕然的情緒。
真的有晉軍會去“臨淄”城內遊逛,人數方麵還不在少數,隻是他們不能攜帶武器進去而已。
齊軍依舊沒有阻止解除武裝的晉軍進城,雙方簡直就是表現出了極大的信任度。
他們信的不止是對方,還有對既有秩序的一種認可。
反而言之,一旦晉軍耍詐,無論是偽裝成商隊入城,或是成批的晉軍入城,再乾出奪取城池的事情,哪怕晉軍這一次取得成功,其實也就是占利一時,後患則是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