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外部諸侯,晉景公堅定認為那些公族和貴族,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地對晉景公進行乾擾,試圖破壞他的計劃和決策。
在這個複雜而危險的環境中,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的晉景公也不斷地思考著自己的人生和使命。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不僅是一個君主,更是一個丈夫和父親。
隻不過,看公子壽曼的狀況,顯得晉景公這位父親當得至少不那麼合格?
翌日,公子壽曼的登位儀式在眾人見證下進行。
首先,單公朝代表周天子承認壽曼繼位的合法性,並授予祚肉。祚肉意義非凡,它代表著周天子對諸侯的認可與授權,也象征著周天子執宰天下的權力。
然而,隨著曆史進程的演變,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給諸侯分肉已成為一種形式,其實際作用日漸式微。如今的周天子,已無力掌控天下,僅能在諸侯間挑撥離間。
為壽曼更改發冠的是欒書。
這一看似簡單的舉動,卻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意義。
欒書積極爭取到這一位置,並成功完成任務,無疑是對其“托孤大臣”地位的有力確認。
儀式沒有太複雜的地方。
另一層麵來說,該有的步驟當然不能少!
見證壽曼登位的人非常多。
晉國內部的所有卿大夫,卿大夫以下一應高職位的官員,有封地的公族封君以及貴族。
來自列國的諸侯,或是諸侯派來的代表,其中包括楚國令尹子重。
這一次,吳國那邊還是沒有人前來。
關於這一點,吳國上次答應參與會盟又中途反悔,導致晉國上下早有預料。
因為吳國沒有參加喪禮的關係,眾卿大夫重新拿出要不要扶持吳國來進行討論,結論卻是一定要對吳國進行扶持。
那不是欒書一力主張,讚同扶持吳國的還有旬庚與士燮。
旬庚現在的定位是欒書的親信,對於旬庚讚同無非就是一種政治上的延續。
士燮讚同則是出於公心,認為那樣的戰略部署對晉國有利。
肯定存在反對者,郤錡、郤至、韓厥屬於反對的一方。
沒有表態的卿大夫有智罃和趙旃。
隻不過,智罃是旬氏的一份子,他表不表態根本不重要。
而趙旃不說一直當透明人,他馬上就要退休,壓根沒有人會在意是個什麼態度。
在使用言語上麵,欒書可謂是當前獨強,再加上“位格”上麵的加持,說服了原本不同意的三位卿大夫,使得扶持吳國變成了既定國策。
樓令也覺得扶持吳國對晉國在爭霸戰略上有利,隻是多少認為吳國不識好歹,搞得晉國有點像是自己貼上去。
好幾次下來,晉國壓根就是熱臉貼冷屁股的樣子,一定會助漲吳國的氣焰,彆說之前吳君壽夢叫囂要自號為王這麼一件事情了。
話又說回來,沒有相關的消息從吳國傳到晉國,吳君壽夢到底自號為王了嗎?
繼位儀式沒有出現波折,順順利利的結束。
成為一國之君的晉君壽曼,他第一時間去了靈堂,撲到晉景公的梓宮又是一陣嚎哭。
誰都能看得出晉君壽曼隻是在乾嚎,沒有傻子跳出來乾點什麼事情。
因為幾位卿大夫的共同決議,在晉景公的殉葬方麵一個都沒有,等晉君壽曼知情也沒有做出什麼改變。
那是晉國的國情所決定了的事情,多少算是一種慣例了。
僅僅是一國之君薨逝不帶任何人殉葬這一點,其實晉國已經站在文明高度的前列,其餘地方……,如周王室與各諸侯,還有其餘諸夏之地外的文明,他們仍舊保持著極其濃烈的培殉之風。
而晉國權貴死亡不要求殉葬,多少有點吸取秦國教訓的原因。
秦穆公薨逝前要求大臣陪葬,並且進行了指名道姓,很直接地讓秦國的崛起進程被敲斷,一兩百年之內成為最缺乏人才的諸侯國,並且還沒有之一。
在壽曼繼位之後的第三天,一眾人移動了晉景公的梓宮。
晉景公的遺體需要送到“絳”那一邊進行安葬,等於說在“絳”還要舉行一場葬禮。
包括壽曼以及眾卿大夫等人,他們自然是隨同晉景公的梓宮一塊前往“絳”地了。
“這是一個舊時代的終結,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降臨。屬於新君的時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呢?”
講真話,了解晉君壽曼的人,大多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