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在溝渠挖掘進行的同時,周邊一樣在燒製陶管。
等待溝渠挖掘好了之後,陶管被運輸過去進行安裝與連接,隻不過沒有馬上掩土並夯嚴實,需要幾次的輸水查看通常情況以及有沒有哪裡漏水之類。
築城地點的兩裡多之外便是汾水,挖掘一條水渠通水的難度並不大,做好相關的連接,很便於試驗各條通水管道。
以後“太原”的用水也是取自汾水,將由水渠被輸送進城,城裡麵的各處會有儲水池,人們可以在儲水池用水,自來水也是經由儲水池輸送。
幾次試驗發現漏洞,肯定是要采取相關措施,一般是能換就不堵,做到絕對的保證質量。
“現在各種工藝不成熟,要不然切石板蓋住最好,掩土夯實以後想檢修就麻煩了。”
其實可以使用木板,隻是木頭這種玩意一旦潮濕很快就腐蝕掉,過於乾燥也容易讓木板破裂。
也就是在樓氏,其餘家族連快速批量製作木板都做不到。
那是因為樓氏有了很多新式工具,不像缺乏便利工具的其他家族木匠那樣,依靠一柄斧頭或各類刻刀精細了去乾活。
在溝渠挖掘完畢之後,自然是進入到了修築城牆的階段。
挖掘溝渠期間挖出來的土,大部分無法使用到築城材料之中,它們將用於溝渠的填平。
“如果不是家主事先規劃,有詳細的圖紙,哪能這般便利呢?”
“我聽說其他家族築城是從城牆開始,他們並沒有地下水管道,一旦下大雨很容易到處積水。”
“是啊,連‘新田’都沒有完善的排水係統,一到春天雨季或秋天雨季,到處都有積水。”
“幾乎所有城池,房屋都是亂蓋。”
“雖然有‘閭’的規劃,可是‘新田’依舊沒有嚴格執行,搞得道路錯綜複雜。”
大量的人正在築造城牆,少量的人則是在城內牽線。
什麼牽線?就是規劃“坊”和“閭”了。操作方式就是某個地方插個木樁,每一個木樁用麻繩連接,那般“畫”出一個又一個格子。
為什麼不是在地上撒下石灰之類?因為往來的人太多,反複踩踏很容易將石灰給搞沒了。
用麻繩連接木樁,隻要留出專門的通道即可,不用擔心反複踩踏產生的問題。
講道理,樓令有權要求自己城池的所有一切,其中包括想居住在城內的人,他們的房屋應該怎麼建造。
樓令也想過要不要規定一個統一款式,後來給自行放棄了。
為了城池的管理便利,再來也是減少更多的陰暗角落,樓令可以規劃“坊”、“閭”和城外的“郭”,再為了美觀而去強製每一戶應該怎麼建自家的房屋,是不是顯得管太寬了呢?
至於什麼危樓之類?目前會蓋兩層“閣”的家庭極少,幾乎不存在三層以上的“樓”,大多是使用木頭以及茅草來蓋房屋,即便是倒塌也要很倒黴才出現死人的情況。
城池之內最需要注意的事情是,每一座房屋不能靠得太近,避免一家發生火災很快就蔓延開去。
畢竟,不是木頭就是茅草的房屋,它實在是太容易被點燃了!
還是那個問題,樓令無法強製要求誰家的屋子該怎麼蓋,包括必須使用什麼材料。
要不然的話,樓令倒是很願意提出相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