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七八年的經營,樓氏在湖泊發展出了規模的漁業。
船當然是沒有多少,有船也是小船。
舟的數量很多,原因是它製作的難度比較小。
因為大肆開展漁業的關係,每到適合漁業的季節,樓氏都會有數量極大的漁產。
魚嘛,想要讓它活著運輸,哪怕是到了現代,門檻並不是誰都能邁過,投入方麵也比較大。
死了的魚?沒幾天就要臭了。
至於說冰鎮了再運輸?就算樓令會用硝來製冰,沒必要這麼搞啊!
樓令要大量的鹽巴做什麼?他沒有發瘋,想要在這個鹽巴比魚更貴的時代,大肆搞鹹魚產業。
“父親是想找借口,從齊國獲取到更多的鹽巴?”樓小白聽懂了,也說破了。
製作什麼鹹魚啊?搞魚乾產業就好了。
所以是,樓令真就想找個借口從齊國獲取到更多的鹽巴而已。
而齊國那邊,他們因為是產鹽大國的關係,鹽巴的價格要進行區分。也就是鹽巴在某些人那邊是想要多少有多少,該吃不吃鹽巴的人則是依舊吃不起。
樓令要找到就是那些想要多少鹽巴都能的人,以最為便宜的價格得到鹽巴,獲得之後部分自用,其餘找合適的地方出售。
因為晉國本身有鹽池的關係,樓令肯定不會在晉國內部大肆販賣鹽巴,最為合適的出售對象一定是負責邦交的那些小國,再來就是狐氏了。
到了樓令現如今的地位,樓氏在鹽池肯定也有份額,能夠獲得的鹽巴數量隻能說合適。
而在晉國內部,包括好些列國,占據鹽巴市場份額的一定是一國之君。
“在‘太原’開發起來之後,我們家已經不是那麼缺糧,隻是積累仍舊堪憂。”樓令並不喜歡庫存無法應付天災的這種局麵。
整個春秋時期,其實並不是沒有出現過大饑荒,隻是史料上少有記載。
為什麼呢?因為史書都是記載大人物,一定是困難到影響到大人物的生活質量,史書上麵才會記載幾筆。如果隻有黎庶受苦,要麼是一個字都不記載,不然就是幾個字概括了。
所以說,史書儘是帝王將相家內事,很難說有什麼錯。
春耕結束。
各個受到征召的家族,他們馬上投入到備戰當中。
主家隻負責發出征召令,接到征召令的家庭則是需要忙碌更多。
隻不過,並非新晉的“士”或“徒”的話,他們到了新的一年就會做相關準備,免得接到征召令手忙腳亂。
今年有點特彆。
欒書出台了相關的方案,各個家族需要征召大批的“羨”出征。
那個“羨”有彆於“士”和“徒”,他們本身屬於一個家族的屬民,大多數沒有屬於自己的財產,自然也就無法自行武裝,彆說是自己承擔出征期間的後勤保障了。
因為“羨”是亦兵亦農的預備役,他們的武器和後勤保障都需要主家來,好多家族一下子承擔不起來,隻能是糊弄自己也糊弄高層了。
“父親,我們需要集結多少人馬?”樓小白對這一次出征充滿了期待。
樓令看了樓小白一眼,重新將視線轉到文牘上麵,問道“你自認為能夠統率多少兵力?”
樓小白先是呼吸一窒,再不那麼確定地說道“一個‘卒’,可以嗎?”
晉國的編製在擴編之後,一個“卒”有三百名戰兵。
在教育兒子上麵,樓令肯定想要用心教導,要命的地方在於樓令太過忙碌,隻能讓樓小白跟著族人一塊在學堂學習。
樓令平時會給樓小白布置額外的功課,隨後再進行驗收。
當然了,隻要樓令有時間,一定會給樓小白開小灶。
樓令的其餘子嗣,他們一樣會有額外的功課和被開小灶,隻是樓令進行了針對性的布置,跟讓樓小白更全麵一些不一樣。
那種教育方式在現代的西方被稱為“精英教育”,所謂的“精英教育”追求的就是術業有專攻這一特點。
樓令魂穿之初,統率的就是一個“卒”的兵力。
當時的樓令懂個屁的統率軍隊,完全就是不得不承擔起來,再去進行搏命。
老子的奮鬥就是為了給下一代創造更好的條件,子嗣獲得來自父輩的扶持屬於理所當然。
樓令笑著說道“我給你一個‘旅’。”
“真的?!”樓小白先是驚喜,隨後很是明白地說道“還是不了,我先從一個‘卒’開始帶。”
樓令很認真地說道“就一個‘旅’。”
有些人需要一步一個腳印。
有的人卻是注定要大跨步往前走!
樓小白深呼吸一口氣,保證似得說道“一定不讓父親失望!”
也就是樓令仗著自己年輕,同時他也會在旁邊看著,不怕樓小白犯下致命的錯誤。
說白了就是家大業大,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讓子嗣冒險,好過等老子人不在之後,子嗣沒有人進行兜底。
樓令已經下達了征召令,一次征召出了三個“旅”的部隊。
明明中軍尉征召多少部隊都可以,樓令為什麼這一次征召這麼多?
因為樓氏雖然有那些交好的卿位家族,到了現階段必須亮一亮肌肉了!
三個“旅”的兵力看似不多,在眾多的中等家族之中卻是顯得極多。
另外,樓氏能夠征召的兵力已經增加到一個“師”,裡麵當然是“羨”的數量占了多數。
樓令統率三個“旅”出征之後,還需要留著兩個“旅”看著北部,避免狐氏或是哪個遊牧族裔突然襲擊。
晉國各個家族的兵力會先彙聚到“新田”郊外,必然進行正式的誓師,隨後由晉君壽曼進行統率,開拔前往“麻遂”這個地點。
而在事先,晉國已經派出使者前往秦國都城“雍”了。
充當使者的人來自魏氏,他叫相,是魏錡的兒子。
並不熟知春秋時代曆史的樓令,他並不知道接下來將發生名留千古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