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與樓氏相比較,論曆史肯定是趙氏最悠久,現階段的其它可就是樓氏占據更大優勢了。
首先來講地盤……,不,應該提樓氏和趙氏現階段能夠集結的軍隊數量與質量。
趙武現在隻有一個“趙”地,他們的“大夫”、“士”和“徒”在家族覆滅的時候不是戰死就是被瓜分,幾乎沒有剩下多少。
這一次趙武進行納賦,帶上了一個“旅”的兵力,裡麵的“羨”占了六成,武備方麵是各個家族中的最差。
樓氏這一邊,不提到底極限狀態下能夠拉出多少軍隊,武備方麵怎麼樣,光是拉出兩個“師”進行納賦,無疑就是勝過趙氏許多。
第二論人脈。
趙氏的曆史底蘊是他們的優勢,也是他們的劣勢。
從趙衰到趙盾,他們固然將家族發展得極好,國內外卻到處都是仇人,乃至於製造了很多的死敵。
之前趙武最大的優勢就是韓厥死心塌地力挺,韓氏卻是在上一波動蕩中被帶走了。
沒有了韓氏,趙武因為聯姻對象的關係,他還有智氏可以依靠。
可是……,說難聽點就是智氏現在自身難保,有心也無力給予趙武太多的支持。
其餘人脈方麵,趙武因為母親的關係可以搭上很多公族封君,再來就是晉君周可能天然與之親近。
那麼,樓氏呢?
在聯姻方麵,樓氏與郤氏、範氏、荀氏都有聯姻關係,並且樓令跟郤至壓根就是死鐵。
因為各種原因,範氏需要拉攏樓氏,士匄必須做出選擇的話,不會有任何意外就是會選樓令。
智罃並不能夠代表荀氏,他自立的意圖過於明顯,荀氏宗主兼中行氏之主中行偃才是真正能夠決定荀氏要支持誰的那個人。
中行偃需要跟郤氏搞好關係,拉攏樓令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甚至可以利用樓令去影響到郤氏,怎麼在趙氏和樓氏中去選,用得著猜嗎?
郤氏就更不用說了。哪怕郤犨可能攪局,他頂多就是給樓令製造一些小麻煩,大決策上麵也知道要顧及郤氏的整體戰略,才不會為了趙武跟樓令翻臉。
魏氏不是卿位家族,他們現如今麵臨不少麻煩,硬實力卻是沒有輸給卿位家族太誇張。他們欠下了樓令幾次人情,遇到需要選擇的時候,再不情願都需要將人情還掉,彆說魏氏跟趙氏也有私怨存在。
第三要論什麼?
比了現有軍力和人脈之後,好像不用再比了。
樓氏有現在的成就,本身就是樓令發展起來。所以是樓令成就了樓氏,不是樓氏成就了樓令。
趙武是繼承了趙氏的一切,他有表現機會的時候,隻能說表現得一般或者乾脆很差勁。
哪怕原版曆史上沒有樓令這個人,同時代勝過趙武的人不說比比皆是,隻能說是真的不少。誰讓晉悼公就是跟趙武看對了眼,隻願意重用趙武呢?才讓趙武有資格去占坑。
事實是什麼?春秋時代的晉國就是人才輩出,任何一代高層都沒有真正的平庸之人,區彆僅僅是誰的能力最為突出。
不是因為人才輩出的話,晉國從地理環境到生產力真的不怎麼樣,哪可能當將近兩百年的天下霸主。
拿看上去好像有沒有都一樣……,乃至於看著像是存在更多負麵的郤錡來說,他的存在真的沒有必要,或者是負麵嗎?
郤氏是那麼的強大,有了一個敢說敢做的家主,他還是晉國的中軍將,有他帶領著衝鋒,哪怕是再討厭郤氏的人,作為隊友心裡的那種安全感簡直就是爆棚!
假設啊,隻是進行假設。
如果不是郤錡來當中軍將,換作是其餘人的話,晉國的其餘家族,包括卿位家族、非卿位家族以及公族,前一年剛四個軍團齊出,今年願意再大舉出兵嗎?直接給一個答案,那就是不可能!
不是郤錡這種性格強硬的人,且有強大的郤氏作為震懾,一定是各種沒完沒了的扯皮,輪到最後出現一個不儘人意的妥協方案。
那樣一來,晉國麵對楚國的挑釁,回應力度必然不夠,使得前一年的大戰成果被浪費掉。
在原版曆史上有智罃提出的疲楚之策當遮羞布,其實就是三郤氏滅亡的發生讓一眾人被嚇到,後麵欒書弑君才解決掉晉厲公這個大麻煩,同時也讓各個家族產生太多的顧慮,變得不是那麼敢打敢拚了。
什麼顧慮?就是晉國的內鬥太頻繁且殘酷,沒有家族敢於將力量消耗在國戰之中,他們必須留存軍力防備於內鬥。
因為曆史已經發生,答案已經擺在那裡,不用進行各種假設。晉國打贏了“鄢陵之戰”的這一場戰役,隔年因為誰都不想再大肆出動,弄到所有國家都以為晉國元氣大傷,不止楚國重拾爭霸的信心,中原好多國家也開始對晉國陽奉陰違,乃至於齊國再一次挑戰晉國在中原的霸權。
那變成了什麼?等於說“鄢陵之戰”的血白流,成果被那一屆領導班子給辜負了。
在有樓令的這個曆史版本,因為郤錡的強硬與帶頭作用,晉國去年出動四個軍團,今年再次出動三個軍團,可算是沒有讓楚國給嚇唬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新版本的“鄢陵之戰”結果已經顯現出來,遠比原曆史版本打得更加慘烈,從結果來看晉國是損失不小,楚國卻是損失更大。
這麼說吧?僅是算戰鬥力的話,晉國可能折損了全國的一成左右,楚國一下子折損了全國戰力的至少四成。
要是算上損失的物資,楚國還要因為戰敗而進行賠償,他們起碼五年之內彆想有什麼大動作。
那可是五年的時間!
知道大爭之世的五年時間,能夠做多少事情嗎?
那還隻是損失的硬實力,由於楚國不止戰敗且主動求和認輸,起到的影響遠比輸了一場戰役更大。
與此同時,晉國到底多傻才不懂得抓住這個機會,趁楚國虛弱一再給予打擊,非要給楚國喘息的時間。
“沒有什麼疲楚之策了!”郤錡直勾勾盯著智罃看,繼續往下說道“明年一口氣都不讓楚國喘息,繼續南下逼迫楚國再次進行大戰!”
智罃被看得渾身上下的哪哪哪都感到難受,隻能陪笑說道“這一次取得這樣的大勝,自然是要乘勝追擊。”
郤錡問道“去年我們打了一場假的勝利?”
就是啊,他們打贏了“赭丘之戰”,怎麼還鬨出要搞疲楚之策呢?
智罃不得不說道“這個……,不是內部動蕩,為了穩妥起見……”
那麼說沒有錯。
一個國家要是剛剛曆經內亂,不該要整頓內部,或是內部產生新的信任感嗎?
在那種狀態之下,對外不發動大戰,起碼能夠給人更大的安全感。
不是誰都像郤錡這般,敢無視內部的不穩,甚至都敢強硬逼迫其餘家族。
至於樓令力主大軍南下?他是覺得要麼乾脆不出兵,出兵則是一定不能讓某個家族在國內留下太多兵力。
真要是某些家族大半兵力在外,有的家族卻是一兵一卒都沒有出動,本來不會出亂子都要搞出亂子來了。
不可能隻有樓令是那種想法,其餘的一家之主肯定也意識到,他們才會最終妥協。
“幸虧下軍佐力主南下,又是下軍佐提議切斷楚軍後路,下軍將夠氣魄執行,我們才獲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郤錡舉起酒觴,提議道“敬下軍一觴!”
郤錡這是開竅了,懂得離間以及加大智罃和樓令的疏離與矛盾嗎?
看情況,似乎不是那麼一回事,真就是郤錡給下軍的軍將與軍佐表功。
樓令站起來,舉著酒觴,說道“敬浴血奮戰的全體將士!”
郤至吼道“飲勝!”
“那就通告全軍,我們敬他們的奮戰與拚搏!”郤錡又一次開竅了?
晉國與楚國雖然簽下了和約,戰事卻不算真正結束。
在這種狀態下,晉軍仍舊保持著足夠的警惕,將“鄢陵”附近的楚軍圍困的圍困,堵住的也還是堵住。
因為都有任務的關係,晉軍並沒有展開大肆的慶祝。
禁酒那當然沒有禁酒,該喝多少卻是人人心裡有數。
要說有什麼區彆?眾人得知和約已經簽訂,願意拿出儲備的糧食,吃得更好,吃得更飽。
這一場戰役要論功勞的話,肯定是郤錡的功勞最大。
說白了就是,沒有郤錡的強硬,晉國哪裡會出動三個軍團南下,再來他作為南征全軍的主將,理所當然要拿頭功。
次級功勞會落到郤至的頭上。沒有其它理由,簡單就因為下軍的主將是郤至。
無論哪個朝代,或者乾脆不再是王朝,功勞都是那麼論的,沒有什麼公平或不公平的說法。
雖然功勞是那麼來排,但是真正做出貢獻的樓令,不等於就是被抹去功勞。他會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本,並且增加公信力,輪到成為一軍主將,效果會顯現出來。其餘時代,情況也是這樣的。
所以,不是某人某一次立下大功,一下子就一躍成為頭部。真是這種情況,缺乏足夠的積累不提,誰能夠保證不是因為運氣好呢?
沒有證明過自己,一樣是得到登台拜將的待遇,趙括輸了成為笑話,韓信一直贏成了兵仙。
所以,君主敢去賭,魄力可能一樣大,結果卻是未知的。
正麵和反麵的例子都有,選擇穩妥的人絕對會更多,隻是選擇保守一定不會讓後進服氣。
要是多次立下大功卻被忽視,情況則是變得不一樣了。
士匄與士魴對視了一眼,隨後一起看向樓令。
範氏本就決定拉攏樓令,他們在這一次再次看到樓令展現出來的價值,拉攏的心思變得更為熱切了。
“剛剛中軍將是在給上軍將難堪嗎?”士匄低聲問。
士魴微微搖頭,說道“我不覺得中軍將會做那種事情。”
“效果就是那麼一回事。”士匄說道。
士魴都有些同情智罃了。
晉國的小宗,由於有過“曲沃代翼”的例子,他們天然上會比較傾向於獲得更多自主權。
因為去年晉國發生那麼大的動蕩,確確實實讓人很容易對局勢出現錯誤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