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郤氏聯合樓氏等家族對荀氏和範氏發動戰爭,短期內可能分出勝負嗎?
沒有發生的事情,隻能從雙方持有的實力去進行分析。
現在看起來,郤氏非常強大,隻是又沒有強大到可以輕易鎮壓一切的地步。
郤氏加上樓氏的話,其實不止是一加一等於二,應該是遠遠大於二。
可是有一個事實,除非郤氏聯合樓氏之後,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滅掉荀氏和範氏,要不然戰爭每拖一天的時間,雙方的損失絕對更大。
晉國自從一眾公族突然間對趙氏發起滅族行動之後,其實各個家族就開始防備某個或某些家族悄然展開大規模行動,怕的就是像趙氏那樣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偷襲成功。
不要忘記一點,晉國雖然早就有卿位家族的存在,但是卿族在晉國出現的概念並不到二十年。
在現如今,四個卿位家族……,忘了祁氏,有鑒於祁氏太弱,不算也行。
總之,晉國的郤氏、樓氏、範氏、荀氏相加起來,占晉國的總實力約是六到七成,還有四到三成的實力屬於公族以及其他中小家族。
先不提國外勢力,郤氏聯合樓氏攻打旬氏和範氏,有沒有可能讓某個老六趁機崛起呢?
要是卿位家族的內戰打個七八年乃至於更長的時間,隻能說讓某個家族漁翁得利的幾率就越大。這一點絕對不能不防。
“沒有可能短期內速勝!”樓令思考了一番,得出這個結論。
荀氏和範氏本身就很警惕郤氏,一旦郤氏有所動作就會被兩個家族看在眼裡。
哪怕是爆發國戰,郤氏進行正常的征召,一樣會被荀氏或範氏緊盯著,他們每一次都進行必要的提防準備。
那樣一來,郤氏無法悄悄地將軍隊開拔到荀氏和範氏重要的封地邊沿,更彆說發起突然間的偷襲了。
無法偷襲成功,以荀氏和範氏的體量,哪怕郤氏聯合樓氏等家族,等於是兩個龐大集團進入戰爭狀態,怎麼可能不會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呢?
任何一場無法速勝的戰爭,誰都要承受該有的代價。
進行內戰的話,交戰的時間越長,國家的實力就會被削弱得更為嚴重。這是戰爭爆發在本國,破壞的是自家的壇壇罐罐,打贏了都無法謀求賠償。
曆史上,中行氏和範氏發動叛亂,晉國打了七八年的內戰,結果就是讓如日中天的晉國實力大損,搞到連新近崛起的吳國都敢挑戰晉國的霸權了。
在當時,齊國都抓住機會一度逼近“新田”,要不是趙氏死扛住範氏和中行氏的主力,智氏和韓氏擊退齊軍,晉國可就麵臨滅國的危險了。
春秋時代,都城被攻破就是默認亡國,這一點在楚國都城被吳軍攻破後,哪怕楚國還有很廣闊的疆域,世人卻是認為楚國已經亡國,可以看得出來。
“真的爆發內戰,楚國勢必重新抬頭,再因為沒有餘力鎮壓中原,齊國也一定會趁機得到極大的壯大。這樣一搞,晉國不再是當世獨一檔的超級強國,屆時要同時麵對緩過氣來的楚國,以及抓住機會壯大起來的齊國。”樓令這是站在國家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
當然了,樓令也會從家族的角度進行思考“如果可以成功將荀氏和範氏滅掉,事後我家當然會得到好處,隻不過一定是郤氏吃下大部分。僅是這一點,其實對我家就是會構成最大的威脅。”
哪有永遠友好的兩個家族呢?
等晉國內部隻有郤氏和樓氏兩個超級家族,雙方必然會因為利益而產生摩擦,再逐漸走向對立。
搞到最後的話,超大機率不是郤氏和樓氏瓜分晉國再分彆立國,隻會是郤氏或樓氏嘗試吞並掉對方,隨後完成對晉國公室的取代。
是的,最為有可能的事情就是郤氏和樓氏相鬥,爭取將對方徹底吞掉。
那就是兩強並立的結果。
為什麼會那樣?因為兩個強大的勢力同在一個框架之內,他們必然視對方為最大的敵人,很難將目光轉移到對方之外的勢力身上,哪怕轉移目光也是想著拉攏,不是分出力量去尋求吞並。
之所以是那樣子,純粹就是對立的雙方,他們誰也無法判斷攻打第三方的行動能不能順利,更加擔憂一旦開戰陷進去,會給同等實力的對手有機會擊敗自己。
兩強對峙,結果有一方對第三方下手,類似的例子有許多,無一例外在下場方麵都不好。
一般不是兩強的一方抓住機會親自下場擊敗,便是其中一方資助第三方給對手實施放血。
樓令當然認為自家有笑到最後的可能性,概率方麵還顯得極大。這是因為樓氏有太多的創新,可以彌補封地麵積和人口數量對郤氏的劣勢。
有一個現實卻是一定不能忽視,那便是各國會站在旁邊,眼睜睜看著晉國內部打生打死而不進行乾涉嗎?
“列國不乾涉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樓令很清楚這個事實。
周王室為什麼搞成現在那副樣子,以為隻是各種戎在跟周王室過不去,最終搞得周王室被迫東遷嗎?並不是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應該說,西周時期的各諸侯沒少給周王室添堵,乃至於某些諸侯要對周王室變得衰弱承擔最大的責任。
乾涉他國內政這種事情,春秋時期有實力的國家很喜歡乾。
作為第一任霸主的齊國,幾位公子相爭,鬨到打內戰,有著很多諸侯的身影。
崛起的秦國,秦穆公就兩次乾預晉國內政,隻是他最後玩脫了,遭到晉襄公的背信棄義。
以往晉國爆發內亂,純粹就是平定的時間太快,或是某一方過於強大,沒給列國乾涉的機會。
真要是郤氏、樓氏跟荀氏、範氏打起來,以四個家族的體量,絕不可能在短時間分出勝負。
所以了,樓令更傾向於當前的格局。
也就是郤氏一家獨大,由郤氏鎮壓荀氏和範氏,樓氏借力郤氏完成樓令所想要達到的目標。
這多少算是三足鼎立,也是架構最好的格局。
在這種格局之下維持鬥而不亂,樓令再引導著向外進行擴張,可以是能夠兼並多少國家就實施兼並,也能夠是完成晉君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主要是在這個看重家族底蘊的時代,我家崛起的時間太短,一旦晉國不複存在,相關的劣勢一下就要顯露出來了。”樓令當然有想過樓氏某天參與分裂晉國的事情,隻是一定不能是在自己這一代人發生,甚至不能是在樓小白那一代人進行。
當前所謂看重家族底蘊,不止是看這個家族的實力到底強不強大,還包含有沒有悠久的曆史。
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家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經營更廣的人脈。
與此同時,一個家族的曆史足夠悠久,代表著有血緣關係的族人數量眾多,其餘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也習慣了該家族的統治。
深度認同感這種認知,真的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培養起來。
因此,好多由移民組成的國家,強大的時候看不到各種問題。等呈現頹勢之後再去看,無數有條件的人看到情況不對,他們會紛紛轉移資產,隨時隨地準備跑路。
同樣的道理,對國家有著深度認同感的人,他們麵對再艱難的環境,他們所想的是怎麼去奮鬥和改變,以及願意為了國家拋頭顱灑熱血。
反麵的例子自然也有,例如有明一朝的統治崩潰,太多的藩王就是扯了後腿。
可是,統治崩潰的明朝王,也有藩王試圖力挽狂瀾,南明給明王朝續了十八年的命。
如果不是南明有太多的奇葩貨色,有沒有可能重演南宋的格局呢?不能說完全沒有那個可能性。
樓氏現在欠缺的就是足夠多有血緣關係的族人,並且沒有在樓氏治下生活了數代人的臣民。
這樣的樓氏看似不弱,其實很難在遭遇困境進行堅持。
曆史悠久的趙氏,他們麵臨家族高層被一鍋端的情況下,各處封地還是進行了激烈的抵抗,乃至於黎庶願意為了保衛趙氏而犧牲。
先氏、欒氏、韓氏等等家族,他們在高層全數被殺的情況下,一樣抵抗了很長一段時間。
那就是經營久了培養的忠誠度,期間要是有強人站出來,不能說完全沒有保全家族的那種可能。
代表例子就是趙氏經營了人脈,使得趙武可以再次複立趙氏,乃至於成功讓趙氏恢複輝煌,直至站在主導地位完成對晉國的瓜分。
當前的晉國如日中天,眼見著形勢一片大好,大病初愈的郤錡卻是搞了那麼一出,直接搞得樓令頭都大了。
在郤錡向樓令展示自己意圖後的幾天,樓令沒有離開主大營。
樓令待在軍帳內好幾天,主要思考怎麼來說服中行偃和士匄,拿出什麼樣的利益才可以讓他們同意郤錡關於卿位的調換。
幾天想來下,隻能說樓令有了初步的構思。
“範氏不止想解決掉狄人,他們還想著瓜分鄭國,可以讓郤氏少占一些土地;荀氏缺乏擴張的方向,我可以承諾將在鄭國得到的土地劃分給予荀氏。”樓令知道這樣做會顯得樓氏很吃虧,可是他也沒有在鄭國獲得封地的想法啊。
樓令要是真的那樣做的話,還需要將那些投奔的鄭國貴族考慮進去。
讓那些貴族搬遷會是樓氏最為有利的事情,隻是他們一定不會答應。
真的要那樣,樓令也不可能說服那些貴族真心誠意依附荀氏,相反要學習大英的攪屎棍技能,沒事都要搞出事情,埋下那些貴族與荀氏不可化解的矛盾。
彆覺得樓令臟,妻子的娘家都算計。這純粹就是格局到了那種地步,必須采取的必要行動。
“大舅哥一直想要獲得自主權,我是時候該悄悄幫忙了。”樓令想到了這一件事情。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並不是樓令非要去乾涉荀氏的內部事務,幫助智罃達成想要的目標而已。
當然,自是存在可以讓樓氏獲利的地方,何嘗不是在為晉國考慮呢?
發生分裂的荀氏,減少了他們主動搞事的概率,也讓想要當漁翁的中行偃陷入焦頭爛額的困境,少乾涉樓令推動晉國對列國實施兼並或完成對周王室的取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從壯大晉國和取代周王室的角度來看,受傷的隻有一個想當老六的中行氏,增加一個願意配合的智氏,能夠說樓令不是在乾正事嗎?
後麵,樓令找到郤錡將想怎麼跟荀氏和範氏進行利益交換說出來。
“我可以少拿,你完全不拿就不對了。”郤錡聽到樓令要將會分配到的土地全部拿來作為交換,講了這麼一句話。
郤錡很正經地說道“如果旬氏和範氏的胃口太大,可以多占取鄭國的城池。”
憑什麼讓自己人吃虧?
這個虧,鄭國來付出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