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不過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說,要找到他們卻是千難萬難。
虧得有船民帶路,他們才能在短時間內湊足船隻。
和林朝曦分開的時候,他手下還隻有千餘人,逃竄過程中沿路又收攏了一些手下,也才堪堪二千來人。
這可都是保命的本錢,他當然不想隨意放棄,隻能全部帶上。
在大海上,那可是全憑實力說話的地方。
之所以想到出海避難,這還是當初挑選親兵的時候,他從船民中選出幾個身強力壯的漢子。
窮途末路之際,看到他們,他才能想到奪船出海的念頭。
大明雖大,可已經沒有了給他安身立命的地方,留下來隻有死路一條。
好死不如賴活著,他張璉還想要東山再起。
眼下是大勢已去,先避其鋒芒苟且偷安才是正途。
張璉不是瞎逞英雄的人,能在這時代建國的,也不會是沒有城府之人。
審時度勢之下,張璉已經有了自己的選擇,隻是好不甘,好不舍。
終究是故土難離,他這幾天都會來到這個小山上,眺望遠方的故土,那裡是大明,是生他養他的地方。
這時代,雖然航海技術發展很快,大明的船隻也可以從福建直入倭國或者下南洋,可大多還是需要沿途就近靠港,補充澹水和食物,若是要一路遠航,那就隻能每條船隻少裝人和貨物,多帶補給品,這還要靠天老爺保佑,不遇到大風浪。
進入大海後,雖然讓張璉一時有了天大地大任我遨遊的感覺,可船不靠岸終究不安。
問了身邊曾是船民的話,選擇先來東番島,補充一些航海物資,再選擇下一步的去向。
東番島,其實就是後世的台灣島,此時島上荒蕪,隻有土人和少量對岸的漢人或逃罪,或躲避賦役或戰火來此居住,討生活。
在明朝的官方記載裡,這個大島是叫雞籠山,或稱東番。
雖然距離大明的福建行省不遠,可是大明建國後並沒有派出兵馬占據這裡。
在朱元章的意識裡,他隻收複元朝的土地就足夠了,而距離福建遲尺的台灣島,因為元朝時期就沒有在這裡設置官府進行管轄的緣故,所以大明也沒有將這裡視為領土,隻是按照元朝時期的體製,在澎湖列島設置了巡檢司,控製台灣海峽。
對一些不懂海洋的明人來說,不少人還以為這裡就是琉球國。
在明朝和琉球國確認宗屬關係後,東番島才被確認不屬於琉球國,因而在明朝的官方記載中就有了大琉球國和小琉球國的區彆,大琉球國自然就是琉球群島,而小琉球國就是東番島,也就是台灣。
而在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章列出的十五個“不征之國”中,朱元章就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西洋國、爪窪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渤泥國列為其中,告戒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征討。
不過,對於在海上討生活的人來說,自然知道這所謂的小琉球國是個什麼東西,這裡就是一些土著人的部落,哪來兒什麼國王,在這裡根本就沒有形成什麼國家。
張璉雖然找來不少出過海的船民,了解到這裡的真實情況,可也不敢在這裡久留。
在他看來,一旦自己行蹤暴露,就兩地之間的距離,說不準一覺醒來就發現明廷的大軍已經來到這裡。
所以東番島雖然好,卻不是他可以久留之地,隻能是作為臨時駐地。
這次搶來的海船,因為時不時還要使用的緣故,所以船上倒是備有不少食物,隻是他這次帶出來的人太多了,兩千來人,所以根本不夠他們的使用,而且在出海前,他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去處。
“參見國主。”
就在這時,兩個壯漢已經走到了他身邊,向他行禮道。
“今日收獲如何?”
張璉看著這兩個親兵隊長,開口問道。
“稟國主,最近半個多月,這周邊大大小小十來個土族都被我們掃蕩了一遍,吃的應該勉強夠用兩個月的了。”
其中一個壯漢答道。
“我們抓住一些俘虜問過了,附近再沒有更大的部族,要找就要去更遠處的高山裡找,不過路途遙遠不說,還山嶺陡峭,非常不好攻打。”
另一人也說道。
現在,曾經跟在張璉身旁的首領們,蕭晚、羅袍、林朝曦等都不是被明廷抓住就是戰死,張璉也隻能依靠一直在自己身邊的那些親兵隊長了。
更可況到了現在的地步,他也不敢相信那些投靠過來的頭領,擔心他們生出異心,把自己綁了送給明廷,好換取自己的富貴。
“既然如此,那就算了。”
張璉也知道,現在手下人因為逃到這裡以後,士氣低落沒有恢複,若是貿然攻打遠方的大部族,就算打贏了,可要是傷亡過重,說不定就會鬨出事兒來。
回頭,又看向東方,嘴裡悠悠說道“上次商量的事兒,你們考慮的如何?”
“國主,去東麵的倭國,我覺得還是不妥,不如按田二壯的意思,南下,那裡都是一些小國,能夠輕鬆打下一塊地方來讓弟兄們休養生息。”
依舊是那個壯漢先開口說道。
“二壯,你的意思呢?”
張璉沒有表露自己的態度,不過還是問道。
“國主,我曾經跟著船老大去過南洋幾個國家,那些所謂的國都是人少國弱,說不好聽的,我們去了就可以直接滅了他們,搶下一塊地盤來。”
田二壯大聲答道,“所以,我覺得下南洋是最好的去處。”
“倭國那邊,真的很難打嗎?”
張璉還是有些不甘心,不由得問道。
“國主,倭國那邊也是分成很多國王,可彆看就隻有一兩座城,可是他們隨便也能拉出幾千上萬人的軍隊,而且倭人武士確實戰力很強。”
田二壯答道。
“我知道了。”
張璉向東麵投去最後一眼不舍的眼神,轉身對二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