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萬盛世!
這一晚,俺答汗大帳中的油燈亮到很晚。
俺答汗和三娘子在一起,詳細商量出要對大明提出的各種條件。
後世之人大多隻以為“隆慶和議”是明蒙之間結束戰爭狀態,雙方由通過戰爭搶掠變成發展雙邊貿易,互利互惠,建立起新的關係模式換取和平,但真相哪裡會那麼簡單。
在三娘子的建議下,俺答汗首先對明蒙之間的邊界劃分心裡大致有個底,然後就是對貿易的開放和種類進行明確限製。
說實話,王崇古的計策裡,真正對他有吸引力的也隻有“互市”這一項,其他的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蒙古可以用牲畜、毛皮、藥材等物品,換取明朝的糧食、鹽巴、茶葉、布匹、器皿等物品,同時還要賞賜。
明朝和蒙古之間的賜賞,以明朝的冊封和蒙古的朝貢為形式,雙方可以定期地進行賜賞往來,明朝給予蒙古一定的賜賞優惠,如增加賜賞的數量和質量,改變賜賞的方式和內容。
蒙古可以用少量優質戰馬和一些金銀、珍珠、玉器等物品,作為朝貢品,換取明朝的衣服、鞍馬、珠寶等物品,雙方實現了賜賞的尊崇和友好。
蒙古的貢品,象征意義大過實際意義,而明朝賞賜的物品則是按照蒙古貴族生活所需而定。
好吧,如果說互市是解決普通牧民的生活所需,那賞賜就是蒙古貴族所需要的東西,就是這個時代的頂級奢侈品。
而對於俘虜的歸還,其實這根本就不在俺答汗的考慮範圍內。
雖然放回那些漢人奴隸會引發手下部族不滿,但蒙古人的奴隸又不是隻有漢人,向西邊再抓回來補充就是了。
不過對於板升城那邊的趙全、李自馨等人的處理上,才是最需要謹慎的,必須一次性解決,避免那裡的白蓮教徒在草原上發生叛亂。
這幾年俺答汗也看出來了,板升城的白蓮教徒一門心思的就是研究怎麼造反,可他們的眼光和格局都太狹隘了,根本看不穿大勢,這也是他們屢次造反都不成功的原因。
實際上在嘉靖年間,在大明製造叛亂最好的地方是在南方,那裡正因為倭寇肆掠和加征的賦役導致民不聊生,民間不滿情緒濃厚。
但白蓮教徒在那邊的實力有限,組織不起有力的叛亂,也根本就沒想要往那邊發展力量。
隻是一味的盯著他們的傳統勢力範圍,那就是山東、山西這些地方。
但這些地方明軍的軍力又是格外強大,根本就沒給他們造反成功的機會。
一整晚的談話,都沒有涉及到俺答汗需要向明朝皇帝的朝貢,因為三娘子很明白這意味著什麼。
俺答汗向明朝皇帝請封,就是確立以明朝的宗主和蒙古的臣屬的關係。
雖然說這樣的承認和冊封是相互的,明朝給予蒙古一定的主權優惠,如承認蒙古的汗位和部落,冊封蒙古的首領和貴族,蒙古也同樣給予明朝一定的主權認可,如承認明朝的皇位和朝廷,冊封明朝的使者和官員。
但不管怎麼說,俺答汗都是明朝皇帝的臣屬,不再是對等的關係。
隻能說,天下就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切收獲都得有付出才行。
隆慶和議雖然帶來了明蒙之間的和平,但是也需要明朝拿出巨額財富維持。
而且因為朝貢是每年都要發生的,所以每年大明朝廷都得為此準備一筆銀錢,因為蒙古人每天都要消耗大明的商品,每年都要有數次大型的互市交易,以保證蒙古人生活所需。
“明日我就召見明國使者,把我們的條件告訴他,讓他帶話回去,看明國那邊的反應。”
最後,俺答汗才下了決定道。
“記得派人跟過去看看王子的情況,雖然按照明國人的習慣,王子在大同應該不會受到刁難,可派人過去看看總要放心一些。”
三娘子笑道。
“如果把漢那吉過的不好,明國人應該就不敢派使者過來才是。”
俺答汗想到孫子,心情又有些低落。
這次的事兒,對他打擊還是有些大的,雖然現在看來,無心之舉似乎還促成了明蒙之間談判的契機。
但是多年和明國打交道的經曆也告訴俺答汗,明國人不可靠,他們的信用其實並不高。
明國讀書人說的那些,其實在邊境根本行不通,從他當初派出去的使者屢次被殺就可以看出來。
“大汗,這是我按照先前商議所列出的條件,你看看是否還有遺漏”
三娘子拿著剛剛書寫完成的談判條款遞給了俺答汗,嘴裡說道。
對於俺答汗確定的這些談判條件,明朝的官員們是否有心理準備呢?
那是自然的,魏廣德就不認為隻是靠著把漢那吉一個人的安危,和互市就可以讓桀驁不馴,崇尚自由自在的蒙古人對大明朝廷俯首帖耳。
隻不過他不知道蒙古人的胃口到底有多大罷了。
這其實暫時並不在他的考慮範圍內,畢竟這是王崇古的事兒,具體和談條款內閣實際上已經授權他和俺答汗談。
最後談成什麼樣子,報上來就是了,答不答應的權利,還在朝廷。
如果蒙古人胃口太大,超過他的心理預期,那就否了就是了,直接等待俺答汗老死,草原陷入權利爭鬥的時候大明再插手。
而眼下,他已經跪在家中大堂上,這裡已經臨時布置成了靈堂。
今日中午的時候,魏廣德在內閣收到家中消息,九江來人報喪,他母親沒了。
魏廣德之前可沒準備,雖然家書中有提到母親身體這兩年不好,可並沒有說有生命安全,而且在他眼中,母親其實年歲並不大,應該還有十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可活。
可報喪不會有假,他在衙門裡和李春芳說了下情況後,就匆匆回到府中見到來人,再三確認消息後,就已經跪倒在靈堂上痛哭不已。
親自書寫了丁憂奏疏派人送進宮裡,隻是直接投會極門而沒走通政使司。
張吉在接到消息後就命人布置了靈堂,魏廣德現在還不能馬上離開京城回九江,因為還需要皇帝的批準,而前提是禮部收到九江官府的文書。
一些影視作品裡什麼隱瞞喪事,避免因為丁憂而失去官職的情節,隨便看看就好。
各級官府在地方上,對本地出去的官員那都是有記錄的,不僅是平時裡相互照應那麼簡單,還有就是官員家中喪事,如果是官員直係親屬,那就要向朝廷報信,其實也就是確認真假。
皇帝批複,都是以禮部的奏報為準。
下午開始,來魏府吊唁的朝臣和勳貴就絡繹不絕。
雖然之前因為大同的事兒,魏廣德和一些人鬨得很不愉快,可畢竟是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