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王朝覆滅的原因真要一個一個分析,其實原因還是很複雜,即可以說各不相同,但實際上也是大同小異。
各不相同,那自然是王朝末期往往都會發生一係列足以改變國家的大事兒。
說大同小異,卻都繞不過朝政腐敗,土地兼並激化的社會矛盾。
但是,要說動搖王朝根本的,往往還是因為土地兼並導致的社會矛盾激化而出現在大規模農民起義。
強大如大唐,由盛轉衰的曆史事件是安史之路,可安史之亂雖然嚴重削弱了唐王朝的統治,但唐朝還苟延殘喘百餘年,其實還是有機會恢複的。
而且,經過安史之亂後,可以說大唐的政治環境已經大變樣,宛如一張政治白紙可以縱情書寫。
但是,在安史之亂前,唐王朝本身的政治腐敗和土地兼並並未因為這場動亂終止,反而愈演愈烈。
都以為唐朝死於藩鎮割據,這話雖然不錯,可是也有失偏頗。
實際上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唐朝的藩鎮割據現象已經極大的弱化,至少在平叛戰爭中,戰前出現在割據勢力大多土崩瓦解。
唐玄宗統治時期,不斷地擴張領土,向外發動戰爭。
北方的突厥,東北的契丹,西邊的吐蕃和西南的南詔,唐朝都和他們爆發過激戰。
為了便於對外作戰,加強對邊境地區的控製,防止外敵入侵,唐玄宗在邊境地區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其管轄範圍內的軍事、行政和財政事務都在他們的管理之下,完全就像一方諸侯。
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他們的兵力接近50萬,其中安祿山手中的兵力便有15萬,遠多於中央禁軍的8萬人。
再加上邊防軍隊久經百戰,其戰鬥力遠高於京畿兵力,逐漸形成了“內輕外重”的格局。
安史之亂初期,唐軍屢敗,一時間難以招架。
但隨著戰爭的深入,在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的帶領下,軍隊的實力得到很大恢複。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藩鎮數量在不斷減少,大量軍隊歸入朝廷旗下,也讓朝廷的直接管理範圍不斷擴大,再無節度使有能力和唐朝一較高低。
隻不過,政治腐敗在戰後發揮了巨大作用,唐朝沒有能夠及時重新調整,而是很快就恢複常態。
官員們該貪的繼續貪,貴族們也繼續大肆兼並土地,終於還是黃巢起義徹底動搖了唐朝的統治基礎。
至於最後朱溫滅唐,那不過是順手為之,那時候唐朝氣運儘失,根本沒有明天。
十幾歲的萬曆小皇帝雖然有些東西還是不大懂,但是魏廣德告訴他吏治腐敗、土地兼並的後果,朝廷會失去最主要的稅收來源。
沒錢,朝廷就沒有軍隊,沒法穩固統治,皇帝下台就隻是時間問題。
以前,小皇帝朱翊鈞還在思考自己親政以後該怎麼搞錢。
今天在慈慶宮聽到,原來錢是朝廷鑄造的,而鑄錢的材料是開礦挖出來的。
於是,一條完美的經濟循環邏輯逐漸在小皇帝心目中成形。
控製礦場挖抗,然後讓工部鑄幣,他就有錢了。
皇帝有了錢,他就可以招募很多軍隊穩固他的統治,然後去尋找開采更多的礦場,鑄造更多的錢財,招募更多的軍隊
朱翊鈞心中想的,魏廣德哪裡會知道。
回到內閣,他很快就草擬了一份旨意,交給張居正潤色後就專門跑到司禮監。
馮保還在慈慶宮伺候著,不過消息已經傳回來,所以司禮監這邊批紅很快,然後送六科,直到旨意發出。
有魏廣德從旁監督,這道旨意流程走得飛快。
在所有程序完成後,內廷太監帶上聖旨就直奔戶部傳旨,之後還有工部、兵部等六部都要走一遍,之後還會在皇城外張貼。
而宛平縣和大興縣也會很快收到旨意,然後抄錄張貼在各處,以告百姓得知。
當日,九城兵馬司的人馬就護送著戶部早就準備好的一百萬兩白銀前往工部寶源局。
整個北京東城石大人胡同前後已經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一百萬兩銀子被送到這裡,戒備等級自然是提得很高。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在北京東城石大人胡同設置了個新的寶源局,其隸屬於工部專司銅錢鑄造。
而洪武朝時在各省設立寶泉局,也是專門鑄造銅錢,以滿足地方上銅錢的流通。
隻不過後來朱元璋對大明的貨幣政策搖擺不定,因為大明寶鈔多次停罷各省寶泉局。
需要注意的是,寶泉局並不歸工部管轄,而是屬於戶部,畢竟戶部擁有如現今財政部+民政部+交通部+建設部的多項綜合職能。
具體從職能上來講就是,它掌管著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財政、鑄錢等民生大事。
當然這其中,就包含有負責鑄錢的寶泉局。
於是就形成了大明略顯複雜的鑄幣體係,即在京城的工部寶源局和分布各省歸屬戶部的寶泉局。
而戶部在京城建立寶泉局,掌握鑄幣大權則是在天啟年間才有的事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而在新的鑄幣體係構架下,各省的寶泉局會劃入工部掌管,依舊以在各地采購銅料,鑄造銅錢為主,而京城則是寶源局負責鑄造金銀銅錢幣。
各省的寶泉局,主要任務依舊是收購銅料和為各地鑄造流通所需銅錢。
而此時石大人胡同裡,已經擠滿了幾十輛馬車和數十輛獨輪車。
一百萬兩白銀有多少?
按照明初官府轉運白銀的規定,要是使用專門的官皮箱,通體紅漆容易辨認。
每個箱子隻能放白銀一千兩,不算多,一個人就能抱起搬運,所以箱子也不大。
不管是放十兩的銀錠還是五十兩,甚至一百兩銀錠,每個箱子隻能放一千兩,這也是便於官員清點。
每個箱子封存後都有封條,上麵會注明封箱人的名字,開箱時發現數量不對也便於追查。
實際上,大明朝近二百年時間裡,還真沒發生過銀箱開箱後數目不對的情況。
開什麼玩笑,誰參與封箱子,都是有名可查的,就算再饑不擇食也不敢在這上麵動手腳,那是一抓一個準。
一個箱子隻裝白銀千兩,戶部撥過來的白銀是一百萬兩,可不就是一千個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