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曰“殺降不祥”,也就是屠殺俘虜是不吉祥的事情,不過仍舊有少數情況之下,統帥會選擇屠殺降卒,曆史上屠殺降卒最出名的當屬白起,在長平之戰他屠殺了40萬降卒,被稱為“人屠”。
降卒都是沒有反抗能力的人,屠殺起來畢竟容易,一般都是采用坑殺的方式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所謂的“坑殺”就是挖一個坑,然後把人活埋下去,實際上並非如此。
在古代的記錄其實寫作“阬殺”,而不是“坑殺”。
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有“已拔,皆阬之”的記載。
這個“阬”與“坑”的讀音一樣,但它隻的“城牆中設置的洞口,也就是城門”的意思。
實際上,所謂的坑殺並不是看字麵意思進行理解,真實意思是指古代軍隊打仗後將敵軍殺死後把屍體堆積起來的行為。
古代中國軍隊作戰有一項慣例,戰勝的一方將戰敗一方陣亡者的屍體堆積在大路兩側,覆土夯實,形成一個個大金字塔形的土堆,號為“京觀”或“武軍”,用以誇耀武功。
當年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其實就是築京觀。
至於殺俘不祥說法的流傳,無非是兩個效果一是對手覺得你“壞規矩”,也用同樣慘烈的辦法報複你;二是對手覺得投降也沒好處,以後和你死戰到底。
當然,道德和宗教觀念也很重要,主要是因為這種行為被視為不道德和殘忍。
俘虜已經投降,再殺他們被認為會帶來不好的後果,殺俘雖然有時也是一種心理戰策略,通過展示對敵人的殘酷來震懾對方,但同時也可能引發對方的強烈反彈和複仇心理。
也是因此,古代的將領在決定殺與不殺時,就需要綜合考量得失才能做出決定。
當年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考慮的無非就是徹底動搖趙國的根基。
事實上,也是因為長平之戰,趙國再也沒有恢複過來,成為戰國七雄中被踢出局的一個。
當然,白起最後也因為長平之戰的後續餘波而被迫自殺。
是的,一代名將白起在長平獲得空前的勝利,但他的結局也和此戰緊密相連。
長平之戰後,白起就想一鼓作氣滅掉趙國,因此長平大戰後趙國虛弱不堪,還沒有組織起軍隊守衛邯鄲。
而其它五國更是沒有回過神來,甚至更加畏懼秦軍,此時伐趙必勝。
但是範雎認為此時不該滅趙,以免五國來攻,於是秦王讓白起回師。
白起搬師回國後,秦王又改變主意,認為應當滅趙,要白起領兵出征。
白起認為戰機已失,再攻趙必敗,於是不同意出戰。
秦王就派彆的大將領兵伐趙,結果戰敗了,又引得五國合縱伐秦,直逼函穀關。
秦王讓白起領兵拒敵於關外,白起說守函穀關用不著我,一大將足矣。
果然蒙鶩將軍守住了函穀關,但秦王認為白起不聽話不好駕馭,於是賜死了白起。
其實傳聞白起自殺,但實際上是用秦王劍自殺的。
也是因此,凡殺俘者,反對之人必以白起之例勸說。
不過,此時的李成梁急於平定緬甸,自然需要一個穩定的大後方,他還指望著那些戰俘能夠乖乖聽話,幫著明軍搬運輜重,所以選擇以雷霆震懾他們。
至於其他的,已經顧不上了。
手令寫好,馬上就派人送到羅汝芳手裡,要他儘快執行。
這樣的手令他寫了兩份,其中一份是直接交到俘虜營將官手中,他也擔心羅汝芳不願執行這道命令和他扯皮。
至於隱瞞,李成梁想都沒有想。
這樣大的事兒,是瞞不了人的,與其偷偷摸摸不如做的正大光明。
反正隻要緬甸的事兒處理好,李成梁相信京城裡的張居正和魏廣德會幫他擦好屁股的。
實際上,他還在幻想另一個人,那就是英國公家族。
公元1410年,即明永樂八年,明朝大將張輔征討交趾,與季擴戰於虞江,大敗陳季擴。
季擴恐懼,奪路而逃,明兵追至古靈縣及會潮、靈長海口,斬首三千餘級,俘獲其將軍黎弄,戰後殺死兩千多名戰俘“築京觀”。
當然,張輔敢正安,他李成梁還不敢把這些俘虜殺掉以後也這麼做。
李成梁下達命令後,消息很快也在軍中傳開,自然引得眾將驚詫莫名。
雖然不斷有人前往中軍大帳勸說,但是李成梁全然不聽,依舊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下去。
即便在外督軍的沐昌祚也趕回來,和李成梁爭執一番後,也是沒法說動李成梁改變初衷。
而還滯留在潞江城的羅汝芳看到李成梁的命令,也是大驚失色。
急忙給李成梁寫信求情,其他的可以答應,但殺俘之事萬萬不可。
隻是,當他的書信送出不過一天,他就接到消息,俘虜營那邊已經按照李成梁的命令斬殺了千餘緬軍戰俘。
而此時,明軍已經團團圍住了盈江渡,罕拔和孟波羅動作終究慢了一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此時過河緬軍不過三四萬人,江邊尚有數萬人來不及過河。
明軍在佛朗機炮和鳥銃的掩護下,不斷收割緬軍士兵的生命。
在這樣的壓力下,剩餘四萬餘人最終在罕拔率領下,向明軍投降。
至此,莽應龍親率十七萬大軍主力已經在李成梁的步步緊逼下灰飛煙滅,殘餘不過五萬人狼狽逃往南牙關。
“什麼,緬王退卻方向是孟養、貢章?”
莽應龍帶著兒子和殘餘軍隊離開南牙關後,明軍馬上也緊隨而至。
斥候很快就發現了大隊緬軍的撤退方向,回報到李成梁這裡。
說實話,莽應龍的撤退路線有些出乎李成梁的預料。
在他看來,走漢龍關無疑會最快回到緬甸去。
而有大兒子李如鬆坐鎮,隻要明軍僅僅跟隨緬軍潰兵,是完全可以在漢龍關外圍殲緬軍主力,擒殺緬王莽應龍的。
可是,莽應龍不按常理出牌,居然選擇繞路逃跑。
現在南路的情況,李成梁隻知道明軍已經抵達漢龍關城下,但緬軍抵抗頑強,沒能破城。
至於關外李如鬆部,現在還沒有消息傳來。
有漢龍關阻擋,明軍南北兩部通信不暢,很難聯係。
漢龍關那裡,可還有緬軍數萬人。
屏退斥候以後,李成梁馬上派人叫來五子李如梅。
現在李如梅年齡不過十三,按照此時看法依舊是少年。
不過將門出身的人,對此卻不以為然。
實際上,現在李成梁已經再給兒子們累積功勳了。
之前,李成梁把三個兒子都派出去了,留下老四李如樟在身邊效力,還有老五李如梅,就在中軍帳行走。
“父親。”
李如梅進入軍帳,立即行禮喊道。
“好了,今日叫你來,是給你交代個事兒。”
李成梁開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