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2003!
錢,或者說是學校經費,全華國沒有一所公辦大學不缺的。
這玩意兒是完全沒個頭的。
勒緊褲腰帶,緊吧緊吧的還是能活得下去。
所以,真要說起來,從經費而言,學校的態度其實比較佛係。
有當然好,沒有,也無所謂。
這麼多年都是這麼過來的。
學校真正最想要的,是不限製任何使用途徑的經費。
倒不是想要從中拿些什麼。
而是高校的實際經營情況遠遠出乎普羅大眾的意外——你支付的學費,遠遠低於學校培養你的成本。
在華國,公辦學校培養一個大學生,如果真按照教育產業化的收入支出線來看,其實在每個大學生身上,公辦學校是虧錢的。
以華亭為例,2001年“211”工程一類院校的年生均培養成本分彆為元。
也就是說,讀一年大學,學校平均要為每個大學生投入培養經費元。
這個平均,很平均,並不是什麼統計意義上的把戲。
生均之間相差極小,頂天了,就是學校多給貧困生一點食堂補貼而已。
因為構成大學生培養成本的大頭,是學校的剛性支出——學校的固定資產折舊和教職工薪酬。
當然,有人會抬杠,誰叫你修那麼多樓,給老師那麼多工資的?
好吧,你贏了。
如果學校不修那麼多樓,恐怕抬杠的人現在連打螺絲都打不上。
至於老師的工資高不高……
世紀初38元一節課的課時補貼,湊兩毛也就剛好買兩瓶礦泉水潤潤嗓子。
卿雲重生前的2023年,這個課時補貼也才20元一節課,中午出去吃飯,都特麼的得自己搭一點。
而培養經費的兩個主要來源———國家撥款和學費收入,前者為生均63007100元(文、理、醫科大學生的費用各自不同),後者為生均45605760元(華亭價格,其他地方要稍微低一些,比如西蜀,此時是38004500元),合共元。
這個數字,比學校投入的年生均培養成本金額少了元。
也就是說,公立大學培養一個學生,每年要賠本12萬元,本科四年至少賠本48萬元。
當然,最後這個缺口,是國家來補。
實在沒辦法了,依然是財政來兜底,總不至於讓大學破產對吧。
所以,學校緊吧緊吧的,日子能過下去,無非是現金的時間差異,多挪西湊的,問題不大。
哪個月緊張了,給不出工資了,校長去部裡、省裡苦苦窮完事。
但這一切,發生在擴招時代,則……
非常魔幻了。
許多高校為了滿足並校和擴招的需求,不僅背上了巨額的債務負擔,同時也擠占了學校的日常運行經費和科研經費。
畢竟,銀行的貸款,利息可是按月支付的,雖然利率低,但也是實打實的現金現過現支出。
與此同時,高校教學科研實驗材料、配件、設備維修、維護等費用不斷增加,學校日常運行費用持續攀升,生均教育經費撥款增長卻相對滯後,學校維持正常運轉的資金壓力越來越大。
國家也不富裕,要用錢的地方多的去了。
所以,在華亭,實際時點上的生均現金缺口已達314145元。
這對學校來說,是實實在在的虧損,是現金淨額的虧損。
就像企業一般,學校對一些事情,也可以掛往來賬,比如基建,延遲結算,尾款拖個幾年是常事。
工程人最不願意的,就是接學校的活。
真逼急了,他們可以去地方機關門口拉橫幅。
打擊報複肯定有,但死不了。
可要是學校門口……
上一次這麼乾的,現在墳頭草長得墳頭都不見了。
甚至,在絕大部分正廳級高校裡,武裝部是有槍的。
在學生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這部分高校的武裝部持證人員,是有無需請示彙報的緊急開槍權的。
死了活該。
但是買實驗材料、設備維修維護等等,這是得掏現金現過現的。
特彆是世紀初,大量設備、材料是需要進口的。
設備緊俏的年代,打白條,國內好使,國外可不慣這事。
這就是為啥炎黃集團提出來的聯合培養企業掏錢,讓常務副校長吳有福眼神都變了的原因。
這種模式進來的錢,用財務報表來解釋,是經營性收入,可以支付一切成本支出,而不是受限極多的營業外收入。
理論上,它不存在任何支付的限製。
哪怕炎黃集團給出來的錢很少,甚至隻對他們所需求的專業進行補貼,都是學校所願意的。
聚沙成塔,蚊子腿再小它也是肉。
而且……
這個金額是可以談的,按照炎黃集團提出來的方案,學校完全可以將這部分專業的專業課成本給轉嫁出去。
且,實訓,是對學校的就業有著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畢竟,老師愛看大學生們那些清澈的眼神,企業可不願意。
他們需要的是,來之能戰的牲口。
學校沒有拒絕的理由。
隻是需要一個好看的吃相。
宋儒華的一番論述後,卿雲又打開了麥克風,接過了話題,“在我看來,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有兩大好處。
第一,這是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
學校實現了開門辦學,及時把握市場動態和學科前沿,教育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企業培養一批熱愛企業的精英隊伍,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學生能有效提升其綜合素質,培育團隊精神,增強競爭力,拓寬了發展空間。
第二,這是大學擴招的時代大背景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創新,以定向模式與企業合作培養專業人才,對高等院校尤其是應用型專業培養目標進行符合市場需求的重新定位。”
說罷,卿雲靜靜的坐在那裡,微笑的看著對麵校領導的神色變化。
老子話都給你們遞到嘴邊了,連你們需要寫的報告的立意都說出來了,要是還不接住,那就是你們的水平問題了。
什麼兩財一貿、其他外國語,都是唬人的,他和宋儒華根本就沒聯係過。
但要是華亭外國語接不住或者矯情想再撈點,他也不介意換學校。
他的錢,不是錢咩?
西南財大和西蜀外國語,牌子上差是差了點,但西財好歹也是211,也是著名財經院校;西蜀外國語也是四大外語院校之一,在世紀初高校合並浪潮的時點,在就業、口碑、資金的多重支持下,像蜀大、之江大學、鵬城大學一般翻身也不是完全辦不到的事情。
這年代,就業才是硬道理。
能讓學生都能就業,端著一個好飯碗的學校,才是好學校。
倒回去二十年,上世紀80年代,清北算個屁,華科大才是當年的no1,10個狀元半數以上選擇華科大。
華亭外國語大學的校領導們默默地眼神交流了一番,戴校長打開了麥克風。
後麵的事情,便是順理成章的順利了。
誰也不會跟錢過不去,而且還有立意高度的事情,沒人會阻攔。
本著教育教學改革的創新實踐,華亭外國語大學和炎黃集團當場達成了人才校企聯合培養的戰略框架協議。
隨後具體措施上的討論,便是後續宋儒華和學校具體負責的領導的事,卿雲也不會越殂代皰。
沒必要那麼累,養人就是來乾活的,而且在這方麵,顯然親自擔任過皇家學院院長的宋儒華比他這個水校水教授要專業的多。
和戴校長來到了辦公室裡,窩在沙發裡的雲帝,看著腰杆挺的筆直的臉上掛著尷尬笑容的芊影大人,忽地有種學生家長的感覺。
禮尚往來,人情世故,從來都是華國傳統的相處模式。
戴校長此時也開始了投桃報李,在確認了唐芊影誌願是阿拉伯語後,沉吟了片刻,“不知小唐同學有沒有轉專業的想法。”
說罷,在唐芊影一臉懵逼的表情下,他笑了笑,“‘格高誌遠,學貫中外’是我們的校訓,我們這所學校的成立,是為國家培養懂俄語的人才的。
雖然現在不是以俄語為主,但本質目的沒有變,是培養懂外語的人才,前提是人才,其次才是懂外語,學外語的本質是更好的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