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被李存暫時擱置的太原城和河北三鎮,也在此次掃清的範圍之內。
換而言之,這次李存要徹底占領河北和河東了。
與此同時,李存也開始移駕南下……
……
就在李存南下的同一天,在東京汴梁城的上空,忽然出現了一顆彗星。
這顆彗星數丈長,宛如一支利箭射向東京汴梁城。
而且,這顆彗星,還掠過了帝座星。
在這個時代的人看來,彗星的出現往往預示著戰爭、瘟疫等災難即將降臨。
更何況,這顆彗星也太過詭異了,並且好像就是衝東京汴梁城而來的。
趙桓看到這顆彗星後,非常不安,甚至十分恐懼,他立即下詔書,反省自己的過錯,並下令求直言、減常膳、放宮女。
有些大臣見趙桓小題大做,安慰趙桓:“陛下英明勤政,上蒼怎會降下神罰,此必大乾將衰之照,而非我中國之憂也。”
可提舉醴泉觀譚世績,在聽到這些言論了之後,趕緊跑進宮中,提醒趙桓:“彗星垂象可畏,當修德以應天,不宜被阿諛之說所迷惑。”
趙桓覺得譚世績說得很有道理,於是下詔說明:他自嗣位以來,日夜小心謹慎,平常在便殿內辦公,很少回後宮;個人所需力求從簡,日常膳食由百品減去七十;共放出宮女一萬兩千餘人,遠離歌舞,不好女色;備置台諫,廣通言路,對於官民上書,親自閱覽到二更,希望能因以自警。然而,觀測天象者奏報,彗星出現,與之前記載相比,實為大異。他畏天之威,不敢安居,因而下詔防求民間疾苦,除苛解嬈,希望以此感召和氣,感通吉兆。
雖然趙桓已經下詔說明,他並沒有不德之事。
可不幸的事,還是降臨到了趙宋王朝。
解潛部、劉韐部和張灝部趙宋王朝的三支主力大軍兵敗的消息相繼傳到了東京汴梁城,使得趙宋王朝朝野上下皆為之巨震。
趙宋王朝新任宰相唐恪,四歲喪父,後以父蔭登第,哲宗紹聖元年,曆任郴縣尉、榆次知縣、擢提舉河東常平、江東轉運判官、戶部侍郎,至現在的少宰兼中書侍郎。
唐恪跟徐處仁一樣是從基層乾起來,逐步被提拔到宰相之位的。
唐恪剛當上郴縣縣尉時,縣裡有個百姓被害但屍體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鄰居,強迫他自己承認是凶手,縣令認為是真實的。
唐恪為那人爭辯。
縣令說:“否將為君累。”
唐恪說:“吾為尉而盜不能捕,更俾亡辜死平?”
唐恪親自外出訪問尋找,晚上就有人來告發,天明就找到了屍體,於是抓獲了凶手。
唐恪任榆次知縣時,縣裡有一個豪紳的兒子稱霸於鄉裡,聚集逃亡者,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納賦稅,前後的知縣都沒有敢問的。
唐恪用道理好言開導那個豪紳的兒子,他省悟自悔,改變當初行徑,而成為一個性情謹厚的人。
大觀年間,唐恪被任命為屯田員外郎,拿著符節招納夷人。
夷人開始害怕懷疑,衣服裡麵穿鎧甲來迎接唐恪。
唐恪讓幾十名衛兵都撤離,一人獨往。
夷人望見後歡快高呼,扔下兵器服從命令。
唐恪調任滄州時,黃河決堤,大水衝到城下,唐恪登城搶修。都統孟昌齡發去公文索要船隻和士兵,唐恪報告說水勢正猛烈,船應當用來防備緊急情況;滄州是最遠的邊境,軍隊沒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調遣。
孟昌齡大怒,彈劾唐恪。
可唐恪不為之所動,更加儘心治理水患。
大水退去,滄州城得以保全,趙佶下詔嘉獎唐恪。
宣和元年五月,東京汴梁城遭暴水淹沒,情況十分危急。
時任戶部侍郎的唐恪,臨危受命治水。
有人建議決南堤,以紓解宮城之水患。
唐恪反對這種害民之舉,他說:“水漲堤壞,淹沒居民,此無可奈何,今決而浸之,是魚鱉吾民也。”
而後,唐恪不顧個人安危,乘坐小舟,現場勘察暴水實情,以求因勢利導,最後決金堤,將暴水注之黃河。
不到半月東京汴梁城水退。
趙佶對唐恪大為稱讚:“宗廟社稷獲安,卿之力也。”
從唐恪的履曆上就不難看出來,唐恪此人,不僅履曆豐富,而且具有解決危機事件的魄力與能力。
唐恪是李邦彥推薦給趙桓的。
趙桓很看中唐恪的經曆,直接任用他為中書侍郎。
前段時間,大部分趙宋王朝的大臣都在致力於清算趙佶時代的權臣,就連趙桓都在趁著那個機會收攬皇權。
可唐恪卻對趙桓說:“今邊事甚急,已危急大宋存亡,改革時弊不急於一時,應先致力於應對邊事。言者不顧大體,糾纏於從前之事,以快一時之憤,豈不傷太上道君之心哉?蔡京、蔡攸、王黼、童貫之徒,既已貶斥在外,姑且可已矣。他日邊事既定,然後告知道君,請下一詔書,與天下共棄之,其誰曰不可?”
收攬皇權的目的達成了也回過味了的趙桓,覺得唐恪之前對他說得才是金玉良言,所以,在將徐處仁和吳敏罷免了之後,趙桓任命唐恪為宰相。
此時,趙宋王朝的領導班子變成了:宰相唐恪、何栗為中書侍郎、耿南仲為尚書左丞、陳過庭為尚書右丞、種師道知樞密院事、聶昌聶山,趙桓為他改的名)同知樞密院事。
趙桓組建新的領導班子的初衷是,希望這些人能夠幫他挽救時局,保住趙宋王朝的江山社稷。
可這個新班子一成立,就發生了嚴重的分歧。
在種師道不在東京汴梁城的情況下,聶昌就是軍事第一人,他一上台,就反對割地議和,對戰勝大乾王朝非常有信心。
他對趙桓說:“河北河東,乃大宋北方屏障,無河北,則東京不可都,無河東,則陝西危矣,怎能割之?望陛下傳檄天下,兵集都畿,堅城守以遏其衝,簡禁旅以備出去,壅河流以斷歸路。前有堅城,後有大河,勁兵四麵而至,乾軍敢再來,則墮吾網矣。臣願激合勇義之士,設伏開關,出其不意,掃其營以報。”
以扳倒王黼而聞名於朝野的何栗,也堅決反對割地求和,他說:“河北、河東,國之根本,奈何一旦棄之?況李賊變詐罔測,安能保其必信?割亦來,不割亦來!”
而深得趙桓信任的耿南仲,自始至終力主議和。他主張效仿澶淵之役的辦法,以河北和河東的賦稅來贖回河北和河東,換取兩國和平。如果大乾王朝不同意,則必須忍痛割讓河北和河東求和。在他看來,戰則必亡。
時局至此,唐恪在權衡利弊之後認為,目前階段,隻有割地議和,才能保全趙宋王朝,至於以後,再視形勢而定。
主戰派和主和派在趙桓麵前激烈辯論。
主戰派說:“河北、河東之民,皆吾赤子。如若棄地,則並其民棄之,豈為父母之意哉?”
主和派則說:“今我大宋已無可戰之軍,不棄河北、河東,安能存社稷?”
趙桓一想也是,宋軍的三大主力全都被乾軍給擊敗了,拿什麼再去跟乾軍打,還是先議和,請大乾王朝暫緩進軍,把眼前的危急先給解決了吧。
最終,趙桓下定決心,遣太常少卿劉岑、宗正少卿宗澤、秘書少監李若水出使燕京,麵見李存,割地議和。
可過了兩天之後,趙桓又采納主戰派的建議,組建四道總管:
以大名府知府趙野為北道總管,範訥為北道副總管;
以河南府知府王襄為西道總管,孫昭遠西道副總管;
以鄧州知州張叔夜為南道總管,高公純為副總管;
以應天府知府胡直孺為東道總管,朱勝非為副總管。
趙桓授予各道總管府以特權:事得專決,財得通用,官得辟置,兵得誅賞。
趙桓令他們立即做好備戰,緊急之時,將以羽檄召之保衛東京汴梁城。
就在劉岑、宗澤和李若水出發的前一刻,唐恪對趙桓說:“此次議和乃見大乾皇帝,劉岑職位不足也。”
趙桓於是改變了主意,升徽猷閣待製王雲為禮部尚書,升李若水為吏部侍郎,讓他們二人前去麵見李存議和,而宗澤得以免見李存……
……
……
求月票!
(本章完)
乾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