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張浚果斷攻打乾軍的任何一部分,都有可能以泰山壓頂之勢先擊潰乾軍的一大部分主力,然後再去與另一大部分乾軍決戰,勝的概率必定大大增加。
宋軍諸將也向張浚建議,利
用渭水沿岸的有利地形,趁乾軍尚未完成統一的機會,立即發起進攻,先打掉一半乾軍的主力再說。
但張浚卻故作持重,否定了這項正確的建議。
在這一點上,說張浚是蠢豬式的又複製了譚稹失敗的道路也不為過。
這可能就是酸腐的文人做總指揮的必然通病吧。
簡而言之。
按照張浚的部署,宋軍集結於富平,擺出了一付打堂皇之陣的架式。
富平座落在北山山麓,位於關中平原中段的北部邊緣地帶,地勢平坦,易攻難守。
但隻要從富平向北或向西後退幾十裡,宋軍便可以依山而陣了。
有些宋將在看過地形了之後,反對在富平排兵布陣,他們說:「兵以利動。如今地勢不利,如何作戰?應該遷往高處布陣,以扼製敵騎的衝鋒。」
但是,也有不少宋將持反對的意見,他們認為宋軍陣前有一片長著秋葦的沼澤,足可以限製敵騎的衝擊力量。
張浚二選一最後還是選擇了在他比較熟悉的富平進行大決戰。
由於張浚昏招不斷,又剛愎自用,劉錡所指揮的二十萬乾軍,無驚無險的就來到了富平,並進行了充分的休息,然後主動向宋軍發起了進攻。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
,他都親自攻陣,勇猛無比。
衝入宋軍的營壘了之後,楊再興身上已經中了三箭,可他仿佛渾然不知,左衝右殺不知多久了之後,楊再興身上再被數十創,渾身浴血、狀若天神。
可楊再興渾然不停,竟然還想著,要在這數十萬宋軍當中生擒活捉張浚,給宋軍來個「擒賊先擒王」。
橫槍縱馬的楊再興,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在宋軍當中橫衝直撞,上千敵人都被楊再興給挑下了戰馬,對手被殺神一般的楊再興殺得是心驚膽戰,陣腳大亂。
隻可惜,楊再興想要獵殺的目標,卻始終都沒有出現在他的視野之中——麵對如此可怕甚至近乎瘋狂的對手,即使被左右護衛周全的張浚,也不敢直攖其鋒,早早便藏匿無蹤了。
楊再興很失望,但他卻沒有因此而停下來,而是繼續挺槍直進,有如一把利劍狠狠插向宋軍陣中。
而楊再興身後的則是同樣毫無懼意的七八千百戰精銳騎兵。
楊再興部和姚興部就像兩條巨龍一般,它們一左一右攪動得數十萬宋軍都翻騰了起來。
站在高台上的劉錡,通過仔細觀察宋軍陣地的變化,敏銳的找到了宋軍的弱點,然後與折可求商量了一翻之後,派折可存、折彥質率領一萬折家軍和五萬宋軍降軍向宋軍的弱點也就是環慶軍發起衝鋒。
環慶軍的統帥趙哲曾與張俊一起討平過義軍。
張浚很欣賞趙哲的才乾,特意派趙哲接替王似,出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
其實,趙哲是文官,帶兵打仗算不得內行,隻是張浚也不懂軍事,才覺得有點小智勇的趙哲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不過趙哲的那點小智勇在這種大幾十萬的大決戰當中顯然就不夠用了。
結果,戰鬥正激烈之時,趙哲見乾軍攻勢凶猛,竟然擅自離隊,不在軍前督戰。
環慶軍的戰鬥力本來就弱,加上趙哲擅自離隊,因此環慶軍被折家軍一下子就衝垮了,接著,折家軍和五萬宋軍降宋將宋軍陣地的口子越撕越大,最終致使宋軍其它各營根本來不及增援。
環慶軍一垮,士卒潰逃,立時就影響了整個戰局。
再加上,宋軍的兩翼這時已經被楊再興和姚興給攪得如同翻江倒海一般。
劉錡抓住戰機,將之前限製使用的火器全線壓上,然後各種火器像是不要錢一般鋪天蓋地的向宋軍砸去,一舉擊潰了宋軍的主力。
劉錡並沒有因此止住攻勢,而是將早已經準備多時的八萬騎兵一股腦的全都派了上去掩殺宋軍。
同時,劉錡讓早就準備好的招降隊,四散開來,到處去招降。
另一邊,由乾戰前張浚隻想到了勝利而沒想到失敗,因此一旦戰敗,他便舉止無措,不知道怎樣收拾殘局才好。
此消彼長之下,宋軍一潰千裡。
環慶、涇州、潘原相繼被乾軍攻占,乾軍大部隊兵臨渭州城下。
渭州守將張中彥、趙彬原是曲端的心腹。
曲端被貶,張中孚、李彥琪受處分,使他們早已心懷不滿,加之形勢至此,誰都知道趙宋王朝肯定徹底亡了。
因此,在乾軍壓城之際,張中孚、李彥琪等果斷開城投降。
而這就像是導火索一般。
接下來,不斷有宋將率領部曲投降。
沒用多長時間,在投降大乾王朝的宋軍將士的幫助下,乾軍就橫掃了整個陝西,兵臨興元府。
張俊、劉光世等宋領,見乾軍勢大,不敢硬敵,隻能撤離興元府進入蜀地。
堅守了近半年的臨安城,終於等到了其援軍。
劉錡、李彥仙勝利大會師了之後,劉錡傳李存的命令,李
彥仙擔任四川製置使,負責平定蜀地所有武裝,孫三呆負責接管教育訓練川陝地區的所有趙宋降軍,詹度擔任四川安撫使,負責處理蜀地的所有政務,而陳箍桶則押送趙構等趙宋王朝在川陝地區的所有皇室和宗室返回東京汴梁城,原西宋小朝廷的所有官員也一同前往東京汴梁城接受處置……
至此,可以說,趙宋亡了!
!
……
……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