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祭神節。
早在先秦時期,生活在川中的當地百姓便會選擇在六月初六這一天祭祀曾經治理滔天洪水的大禹。
若是趕上天氣放晴,生活在成都東山一帶的百姓們還會自發攀登雲頂山,燒香祈福。
但因為近些天\"奢安叛軍\"卷土重來的緣故,偌大的川中氣氛頓時為之一緊,尤其是被稱為扼守川貴咽喉之地的永寧城更是一片肅殺。
辰時剛過,籠罩在永寧城上方的稀薄晨霧尚未完全散去,一眾身著各色官袍的文官便是自發行至位於城中央的\"巡撫衙門\"。
與平日裡威嚴肅殺的氣氛稍有不同的是,今日在街道上負責值守的兵丁則是以白杆軍為主,手中緊握的兵刃更是平添了幾分肅殺之感。
永寧城作為\"梁王\"奢崇明家族苦心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地理位置極為險要,自從四川巡撫朱燮元受命統率五省兵馬之後,便將\"巡撫衙門\"駐地由成都府臨時遷徙到這座山間小城。
城中百姓也多以士卒的親眷家屬為主,至於城中原本的\"原住戶\",早已在奢崇明昔日剛剛\"揭竿起義\"的時候,被其屠戮一空。
又過了半柱香的功夫,街道上白杆軍士卒巡察的愈發仔細,更有不少身著甲胄的武將在各自親兵的簇擁下,大步邁入巡撫衙門。
在周圍軍民殷切的注視中,隻見身著紅袍的四川巡撫朱燮元終是在一名瞧上去不過二十餘歲的武將的陪同下,緩緩越過署衙正門,行至府衙正堂。
\"見過督撫大人。\"
早已於官廳中等候多時的文武官員見得四川巡撫朱燮元的身影映入眼簾,忙是停下了手上的動作,不約而同的起身,抱拳行禮。
不置可否的擺了擺手,示意眾人落座,朱燮元便是將目光放在了與他一同行至官廳中的武將身上,隨後便是微微頷首,眼神真摯的說道\"昨日我永寧危在旦夕,多虧馬總兵率軍親至,這才嚇退了城外的水西狼兵,保全了我永寧城。\"
言罷,不待官廳中眾人及其口中的\"馬總兵\"有所反應,朱燮元便是在眾人驚駭的眼神中,微微躬身,繼續說道\"本官朱燮元代替城中數萬軍民,代替川中無數百姓,謝過馬總兵。\"
朱燮元口中的馬總兵自然便是石柱宣慰司,現任京營總督秦良玉之獨子,官至京營副總兵的馬祥麟。
早在天啟元年,永寧土司奢崇明及水西土司安邦彥攜手犯上作亂的時候,秦良玉與馬祥麟母子二人便曾響應朝廷征召,率領麾下的數千白杆軍奉旨平亂,立下了赫赫戰功。
為此,一向疏於國政的天啟皇帝甚至親自下旨冊封秦良玉為三品誥命夫人,要求朝臣皆要以禮相待。
\"督撫大人言重,卑職皇命在身,職責所在,豈敢居功。\"
好半晌,一身戎甲的馬祥麟方才反應了過來,忙是自座位上起身還禮,頗有些急促的說道。
其身材高大,雖自幼便在軍中長大,但皮膚卻是異常白皙,相貌過人,又因為其善使用長槍,故而落了一個\"小馬超\"的綽號。
\"唔..\"
聞言,坐在首位的四川巡撫朱燮元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了一抹果然如此的神色。
早在天子剛剛繼位的時候,石柱宣慰司秦良玉及其麾下的白杆軍士卒便是奉旨入京。
昨日馬祥麟突然率軍趕到,定然是天子提前預料到了川貴局勢,猜想蠢蠢欲動的奢崇明及安邦彥定然不會束手就擒,這才提前做了安排。
一念至此,縱然沉穩如朱燮元也不免呼吸有些急促,目光也是不由得投向京師的方向,心中滿是感慨。
當今天子雖然年紀尚小,但這份禦敵於千裡之外的本事,卻是古來罕有。
又過了少許,朱燮元強壓住心中對於天子的推崇,轉而將目光投向身旁的馬祥麟。
永寧城雖說得以保全,但城外數萬狼兵仍在虎視眈眈,他們大軍何去何從,還是要好好籌措一番,也不知遠在千裡之外的天子是否還有新的指示?
\"瑞征,昨日水西狼兵退軍,爾等居功甚偉,但城外終究尚有狼兵數萬,單憑昨日那三千人馬,怕是難以建功。\"
\"卻不知,白杆軍大隊幾何,何時能至永寧?\"
此話一出,官廳中的文臣武將便是不由自主的將目光彙聚在馬祥麟的身上,呼吸為之急促。
畢竟城中雖然屯兵數萬,而且號稱\"精銳\",但在這些天的交手中也是損傷頗多,並且也透露出了正麵野戰尚有些不足的弱點。
昨日最為危機的時候,這永寧城用岌岌可危來形容毫不為過,此等情況下,朝廷接下來是否還有援軍,這些援軍究竟何時能夠到永寧,便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
沉吟半晌,迎著四川巡撫朱燮元殷切的眼神,副總兵馬祥麟緩緩搖頭,有些艱難的說道\"短時間內,朝廷怕是不會有援軍至此了。\"
川貴精銳儘皆集中於此,地方上的衛所又是形同虛設,不堪大用,至於川貴以外的軍隊,沒有兩個月以上的時間整飭,斷然是指望不上。
哎。
雖然心中早有準備,但聞聽馬祥麟這番言語,眾人還是不可避免的露出失望之色,口中唉聲歎氣不斷。
馬祥麟麾下的白杆軍士卒固然精銳,但也無法以一當十,仍是無法徹底破局呐。
難道還要像此前數次那般,彼此拉扯數月之後,方才能夠憑借著大明強大的國力及後勤,以一場近乎於勢均力敵的慘勝告終?
起初的時候,朱燮元臉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湧現了些許失望之色,但當他瞧到馬祥麟鎮定自若的時候,心中卻是一動。
昔日秦良玉追隨他四處征戰的時候,麾下白杆軍士卒便是五千不止,遑論其入京之後,天子定然會大肆賞賜,委以重任,不斷擴軍。
既然馬祥麟麾下的士卒僅有三千,那餘下的白杆軍士卒又去了哪裡呢?
不自覺的,朱燮元便是將目光投向不遠處懸掛的大明輿圖之上,死死的盯著用紅筆標注起來的貴陽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