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城。
此地為遼東重鎮,曾經隸屬於廣寧衛,歸屬遼東都司統轄,自天啟二年,廣寧城淪陷之後,此地便成為了大明於遼東的最後一道屏障。
經由遼東督師孫承宗提請,天啟皇帝允準,朝廷調撥數百萬兩白銀,曆時數年,終以此為起點,打造了一條貫穿遼西走廊的防線,並被時人稱之為\"寧錦防線\"。
正是十月深秋,本就以\"苦寒\"著稱的遼東更是寒風凜凜,令得城牆上手持兵刃,森嚴而立的士卒們都是不由自主的打了個寒顫,但臉上卻不敢有絲毫懈怠,皆是微微眯著眼睛,死死的打量著城外熙熙攘攘的人群。
巍峨的城牆下,逆著有些刺眼的陽光,不時便有哭嚎聲傳來,但眼神警惕的士卒們卻是沒有絲毫動容,毫不猶豫的揮著手中的兵刃,將麵前這群身著襤褸的\"蒙古流民\"逐出。
如此一幕,若是被北京城中的\"正人君子\"見到,定會被扣上一頂\"不近人情\"的大帽子。
戒備森嚴的城樓之上,除了一眾手持兵刃的官兵之外,還有一名身著紅袍的文官,正微微眯著眼,逆著頭頂的日頭,打量著城外的景象,其犀利的眼神不時便投向遠處一望無際的天際線之上,表情十分凝重。
與各地\"養尊處優\"的讀書人不同,這文官不但身材魁梧,麵色黝黑,炯炯有神的眸子中更是透著一絲精明,不時便輕聲詢問著身旁作陪的武將,瞧其架勢,好似對遼東軍務頗為了解。
不多時,麵色堅毅的文官在一門紅夷大炮麵前停下了腳步,聲音略微複雜的朝著身旁的武將說道\"趙總兵,如今巡撫大人回京麵聖,而女真韃子又蠢蠢欲動,切勿不要放蒙古流民入城,以防不靖。\"
聽得此話,一直默默陪在文官身旁的武將忙是微微躬身,斬釘截鐵的保證道\"兵備大人放心,兒郎們皆是知曉輕重,定不會重蹈昔日之覆轍。\"
輕輕頷首,文官便是緊接著說道\"這遼東連年遭災,女真大汗皇太極又窮兵黷武,接連征伐朝鮮和蒙古部落,隨即又在我錦州城外折戟沉沙,隻怕國內存糧不多了。\"
\"眼下已是十月深秋,料想女真人會趕在天寒地凍之前扣邊犯境一次...\"
\"我等當小心行事。\"
此話一出,錦州城樓上本就凝重的氣氛更是為之一滯,不少將士都是竊竊私語起來,眼神驚疑不定,而被稱作\"趙總兵\"的武將更是呼吸急促,雙手下意識的握緊了拳頭。
雖然此話聽上去有些荒誕,但從軍多年的武將卻沒有嗤之以鼻,反倒是一臉鄭重的點了點頭。
畢竟身前這文官便是昔日坐鎮沈陽多年,曾被\"遼東三傑\"熊廷弼稱其為左膀右臂的遼東巡撫周永春。
周永春出身教育之家,於萬曆二十九年金榜題名,除授山西省洪洞縣知縣,於任上政績斐然,後擔任巡查禦史,巡按九邊,並在努爾哈赤攻破撫順,建國稱汗之後,被臨危受命,擔任遼東巡撫一職。
彼時的建州女真雖然已是展露出獠牙,但大明內部卻是不以為意,朝堂上的爭鬥尤為激烈,導致無人在意遼鎮局勢。
在種種不利的因素之下,遼東巡撫周永春憑借著個人能力及人格魅力,整飭軍備,抗擊女真,後因朝中\"黨爭\"激烈,不堪重負,憤而辭官。
前段時間,天子在取得了\"錦州大捷\"之後,考慮到遼東將門桀驁不馴,遂起複了這位功勳卓著的老臣,令其坐鎮寧遠,掣肘城中將門。
日前,遼東巡撫畢自肅奉旨回京麵聖,為了擔心女真韃子乘虛而入,遂將周永春請至錦州城,代行巡撫一職。
而城樓上被稱為\"趙總兵\"的武將自然是近些年聲名鵲起的遼東副總兵趙率教。
遼東巡撫畢自肅及副總兵滿桂回京麵聖,他和身旁的周永春自然而然便成為了這遼東地位最高的文武官員。
\"督撫..兵備大人,依您看,這些女真韃子會傾巢而出嗎?\"
沉默少許,一名年輕些的副將終是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在身後眾多袍澤殷切的注視當中,朝著一臉深邃的周永春問道。
許是因為有些緊張的緣故,這名副將竟是下意識的將巡撫二字托之於口,引得周永春的嘴角也是擠出了一抹笑意。
他可不是朝野那些排除異己的\"東林官員\",對於所謂的\"官階\"並沒有太大的執拗,故而完全沒有將副將的失禮放在心上。
\"我錦州固若金湯,皇太極已是在此吃過大虧,重蹈覆轍的可能性不大。\"
\"依我之見,女真韃子圖謀小淩河城的可能性更大些...\"
良久,在城樓諸多將士有些詫異的眼神中,麵色剛毅的寧遠兵備道周永春緩緩的將目光投向了位於錦州城正東方向的小淩河城。
近乎於下意識的,城樓眾將士皆是先後將目光投向正東,死死盯著數裡之外那座若隱若現的軍堡小城,表情也是若有所思。
至於遼東副總兵趙率教也是暗自沉凝了片刻,方才恍然大悟般的點了點頭,臉上湧現了一抹敬畏之色。
不愧是昔日能被熊廷弼稱為\"左膀右臂\"的乾臣,如若不是周永春提醒,他早已將數裡之外的那座軍堡放在腦後。
天啟二年,自廣寧城淪陷之後,經由東閣大學士孫承宗提請,朝廷決議設立\"寧錦防線\"之後,便在兩座軍事重鎮之間修建了多做軍堡。
但初次之外,為了能夠第一時間探明女真韃子的動向,朝廷還在昔日廣寧諸多屯衛的廢墟之上,著手修建軍堡。
例如位於錦州城正東方向,數裡之外的小淩河城。
去年五月,女真大汗皇太極領兵度過遼河,便是被駐紮在小淩河軍堡中的官兵第一時間察覺,而後快馬報予錦州知曉。
因為軍堡尚未全完修繕完成,所能容納的官兵極為有限,故而堡中的官兵審時度勢之下,選擇了棄堡而逃,堅守錦州。
數日之後,不可一世的女真大汗皇太極於錦州城外折戟沉沙,發現強攻無果之後,遂領兵灰溜溜的回到了遼河對岸。
有此先例在,已然吃過一次大虧的皇太極應當會將精力放在修繕尚未完成的小淩河軍堡。
畢竟與固若金湯的錦州城相比,這座軍堡便是顯得有些\"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