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兗州,府城外約莫三裡的一座茅草屋內。
儘管日頭早已高高掛起,但屋中的一對父子仍是緊閉著雙眼,蜷縮於有些單薄的被褥中。
許是許久不曾漿洗的緣故,被褥早已破舊不堪,並散發著陣陣惡臭,但父子二人卻像是嗅不到一般,臉上沒有絲毫表情。
半晌,茅草屋中的沉默被一陣\"咕咕\"聲所打破,瞧上去約莫十餘歲的孩童有些艱難的睜開了眼睛。
因為許久未曾吃過一頓飽飯的緣故,孩童的身材已是消瘦的嚇人,縱然用\"瘦骨嶙峋\"來形容也毫不為過,臉頰也是枯黃的嚇人,幾乎沒有半點生機。
\"阿爸,我餓..\"
不知過了多久,孩童微微有些顫抖的聲音於茅草屋中響起,使得其身旁的男人也是緩緩睜開了眼睛。
少年的聲音雖是輕微,但卻好似用儘其全部的力氣一般,使其重新閉上了眼睛,麵上也湧現了一抹痛苦之色。
\"唔..\"
\"阿爸去想辦法..\"
醞釀許久,同樣是瘦骨嶙峋的男子終是掙紮著從床榻上起身,顫抖著將身上的被褥蓋到了孩童的身上,並小心翼翼的為其捏了捏被角。
他們父子已是在床上躺了整整兩天,早已將肚子中的最後一點\"油水\"榨乾。
做完這一切之後,男子望著早已\"家徒四壁\"的茅草屋,心中也不免升起了一股絕望,早已麻木的眼神中也是湧現了些許漣漪。
依著他那位前些年,因為饑寒交加而去世的父親所說,他們家可是\"皇親國戚\",屬於魯藩的一支,乃是正兒八經的宗室,儘管隻是等級最低的\"奉國中尉\"。
憑借著這層身份,他那位生於嘉靖年間的父親方才能夠從官府手裡領到一份被層層剝削過後的\"俸祿\"。
但說實在的,男子卻一點都不想要這份\"蹉來之食\",畢竟這份俸祿實在是過於微薄,他們一家三口已是拚了命的縮衣節食,但一年到頭仍是會挨凍受餓。
甚至因為這份俸祿,他們一家人無法像村中的鄰居一樣耕田自給自足,也無法做些小買賣,甚至連做些\"苦力活\"換取糧食都不被允許。
誰讓他們家是\"皇親國戚\"呢?當朝太祖早在建國之初,便是頒布了\"皇明祖訓\",對他們這些宗室做出了諸多近乎於嚴苛的限製。
即便處境如此惡劣,但他仍是有驚無險的活了下來,畢竟自己的父親乃是\"奉國中尉\",終究還是有一份俸祿在,儘管少了一些...
隻可惜,到了他這一輩,連這份微薄的俸祿都沒能保住。
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凡是宗室有子嗣誕生,唯有報予宗人府知曉之後,由宗人府賜名,方才能夠登上\"皇室玉碟\",享有宗室的一切待遇。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大明宗室人數不斷增多,其俸祿加起來更是一筆天文數字,地方政府早已不堪重負。
為了緩解朝廷的\"財政\",禮部及宗人府開始慢慢拖延各地宗室請求登上\"玉碟\"的請求,或者乾脆就置之不理。
畢竟隻要沒有\"玉碟\",便不算真正的宗室,自然也無法領到相對應的俸祿,從而能夠間接的為朝廷省下一大筆開支。
也正是這個原因,男子未能如願的繼承他父親\"奉國中尉\"的身份,也無法繼續領取那份全家賴以生存的俸祿。
同樣因為其父親生前乃是\"宗室\"的緣故,他們家名下並沒有任何土地,就連自給自足都成了一種奢望。
也正是從其父親去世開始,男子便開始了\"東借西拆\"的生活,將家中能夠變賣的東西儘數折現,隻為了能夠繼續苟延殘喘的活下去。
隻是該去哪裡討些糧食呢?
同村的鄰居雖然同情他們父子的遭遇,但大家夥也都是同病相憐的苦命人,也沒有多餘的糧食來接濟他們。
正當男子即將絕望的時候,腦海中卻是靈光一現,想到了一個去處,本是渾濁的眸子也是泛起了一抹精光。
不管怎麼說,他都是\"皇親國戚\",與兗州府城中的諸位\"王爺\"們同出一脈,身上都流著太祖高皇帝的血脈。
但該去找哪位\"王爺\"施舍一二呢,男子卻是犯了難。
按理來說,魯王身為魯藩的\"族長\",理應要接濟他們這些\"窮親戚\",多少也要給一口吃的。
事實上,現任的\"魯王\"朱壽鋐也確實會這麼做。
自從其兄長早夭,而膝下又無子嗣,導致王位落到朱壽鋐頭上之後,朱壽鋐每逢年節便會接濟同宗落魄不堪的宗室,包括一些饑寒交迫的流民百姓。
為此,魯王朱壽鋐在兗州城的口碑著實不錯,不少人都念他的好。
但魯王府的規矩太大,眼下又還沒到年關,不到魯王府\"設廠施粥\"的時候,就憑眼前他這不人不鬼的模樣,隻怕還未靠近王府,便會被王府下人當做流民乞丐趕走,說不定還會挨打。
很快,男子便想到了魯王之弟,泰興王朱壽鏞。
這泰興王朱壽鏞雖然名聲不佳,遠不如其兄長朱壽鋐,但不知道是不是上了年紀的緣故,泰興王近兩年的行為舉止卻是大有改觀。
雖然城中關於泰興王朱壽鏞\"草芥人命\"的謠言從未中斷過,但朱壽鏞卻是從天啟二年之後,開始接濟城中的宗室,並且頻率次數遠勝於其兄長。
想到這裡,男子早已枯黃的臉上也是泛起了些許光彩,又是瞧了瞧躺在身旁的兒子之後,便努力的從床榻上挪動身軀。
他實在是太餓了,在外人看來最是簡單不過的一個動作,都會令他精疲力儘。
終於,在男子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他終是佝僂著身軀下了床,手中緊握著一張早已枯黃的紙條。
他並不認識字,不知曉上麵的具體內容,但他卻是知曉自己的父親昔日在世的時候,每一次去府城領取俸祿,都會換來一張這樣的紙條。
這張早已發黃的紙條,便是父親臨終之前,最後一次去領取俸祿的時候帶過來的。
在無數個饑寒交迫的日子裡,這張早已枯黃的紙條便成了男子繼續苟延殘喘生活下去的希望,也是這個家中,最後的\"家當\"。
畢竟隻要沒有\"玉碟\",便不算真正的宗室,自然也無法領到相對應的俸祿,從而能夠間接的為朝廷省下一大筆開支。
也正是這個原因,男子未能如願的繼承他父親\"奉國中尉\"的身份,也無法繼續領取那份全家賴以生存的俸祿。
同樣因為其父親生前乃是\"宗室\"的緣故,他們家名下並沒有任何土地,就連自給自足都成了一種奢望。
也正是從其父親去世開始,男子便開始了\"東借西拆\"的生活,將家中能夠變賣的東西儘數折現,隻為了能夠繼續苟延殘喘的活下去。
隻是該去哪裡討些糧食呢?
同村的鄰居雖然同情他們父子的遭遇,但大家夥也都是同病相憐的苦命人,也沒有多餘的糧食來接濟他們。
正當男子即將絕望的時候,腦海中卻是靈光一現,想到了一個去處,本是渾濁的眸子也是泛起了一抹精光。
不管怎麼說,他都是\"皇親國戚\",與兗州府城中的諸位\"王爺\"們同出一脈,身上都流著太祖高皇帝的血脈。
但該去找哪位\"王爺\"施舍一二呢,男子卻是犯了難。
按理來說,魯王身為魯藩的\"族長\",理應要接濟他們這些\"窮親戚\",多少也要給一口吃的。
事實上,現任的\"魯王\"朱壽鋐也確實會這麼做。
自從其兄長早夭,而膝下又無子嗣,導致王位落到朱壽鋐頭上之後,朱壽鋐每逢年節便會接濟同宗落魄不堪的宗室,包括一些饑寒交迫的流民百姓。
為此,魯王朱壽鋐在兗州城的口碑著實不錯,不少人都念他的好。
但魯王府的規矩太大,眼下又還沒到年關,不到魯王府\"設廠施粥\"的時候,就憑眼前他這不人不鬼的模樣,隻怕還未靠近王府,便會被王府下人當做流民乞丐趕走,說不定還會挨打。
很快,男子便想到了魯王之弟,泰興王朱壽鏞。
這泰興王朱壽鏞雖然名聲不佳,遠不如其兄長朱壽鋐,但不知道是不是上了年紀的緣故,泰興王近兩年的行為舉止卻是大有改觀。
雖然城中關於泰興王朱壽鏞\"草芥人命\"的謠言從未中斷過,但朱壽鏞卻是從天啟二年之後,開始接濟城中的宗室,並且頻率次數遠勝於其兄長。
想到這裡,男子早已枯黃的臉上也是泛起了些許光彩,又是瞧了瞧躺在身旁的兒子之後,便努力的從床榻上挪動身軀。
他實在是太餓了,在外人看來最是簡單不過的一個動作,都會令他精疲力儘。
終於,在男子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他終是佝僂著身軀下了床,手中緊握著一張早已枯黃的紙條。
他並不認識字,不知曉上麵的具體內容,但他卻是知曉自己的父親昔日在世的時候,每一次去府城領取俸祿,都會換來一張這樣的紙條。
這張早已發黃的紙條,便是父親臨終之前,最後一次去領取俸祿的時候帶過來的。
在無數個饑寒交迫的日子裡,這張早已枯黃的紙條便成了男子繼續苟延殘喘生活下去的希望,也是這個家中,最後的\"家當\"。
畢竟隻要沒有\"玉碟\",便不算真正的宗室,自然也無法領到相對應的俸祿,從而能夠間接的為朝廷省下一大筆開支。
也正是這個原因,男子未能如願的繼承他父親\"奉國中尉\"的身份,也無法繼續領取那份全家賴以生存的俸祿。
同樣因為其父親生前乃是\"宗室\"的緣故,他們家名下並沒有任何土地,就連自給自足都成了一種奢望。
也正是從其父親去世開始,男子便開始了\"東借西拆\"的生活,將家中能夠變賣的東西儘數折現,隻為了能夠繼續苟延殘喘的活下去。
隻是該去哪裡討些糧食呢?
同村的鄰居雖然同情他們父子的遭遇,但大家夥也都是同病相憐的苦命人,也沒有多餘的糧食來接濟他們。
正當男子即將絕望的時候,腦海中卻是靈光一現,想到了一個去處,本是渾濁的眸子也是泛起了一抹精光。
不管怎麼說,他都是\"皇親國戚\",與兗州府城中的諸位\"王爺\"們同出一脈,身上都流著太祖高皇帝的血脈。
但該去找哪位\"王爺\"施舍一二呢,男子卻是犯了難。
按理來說,魯王身為魯藩的\"族長\",理應要接濟他們這些\"窮親戚\",多少也要給一口吃的。
事實上,現任的\"魯王\"朱壽鋐也確實會這麼做。
自從其兄長早夭,而膝下又無子嗣,導致王位落到朱壽鋐頭上之後,朱壽鋐每逢年節便會接濟同宗落魄不堪的宗室,包括一些饑寒交迫的流民百姓。
為此,魯王朱壽鋐在兗州城的口碑著實不錯,不少人都念他的好。
但魯王府的規矩太大,眼下又還沒到年關,不到魯王府\"設廠施粥\"的時候,就憑眼前他這不人不鬼的模樣,隻怕還未靠近王府,便會被王府下人當做流民乞丐趕走,說不定還會挨打。
很快,男子便想到了魯王之弟,泰興王朱壽鏞。
這泰興王朱壽鏞雖然名聲不佳,遠不如其兄長朱壽鋐,但不知道是不是上了年紀的緣故,泰興王近兩年的行為舉止卻是大有改觀。
雖然城中關於泰興王朱壽鏞\"草芥人命\"的謠言從未中斷過,但朱壽鏞卻是從天啟二年之後,開始接濟城中的宗室,並且頻率次數遠勝於其兄長。
想到這裡,男子早已枯黃的臉上也是泛起了些許光彩,又是瞧了瞧躺在身旁的兒子之後,便努力的從床榻上挪動身軀。
他實在是太餓了,在外人看來最是簡單不過的一個動作,都會令他精疲力儘。
終於,在男子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他終是佝僂著身軀下了床,手中緊握著一張早已枯黃的紙條。
他並不認識字,不知曉上麵的具體內容,但他卻是知曉自己的父親昔日在世的時候,每一次去府城領取俸祿,都會換來一張這樣的紙條。
這張早已發黃的紙條,便是父親臨終之前,最後一次去領取俸祿的時候帶過來的。
在無數個饑寒交迫的日子裡,這張早已枯黃的紙條便成了男子繼續苟延殘喘生活下去的希望,也是這個家中,最後的\"家當\"。
畢竟隻要沒有\"玉碟\",便不算真正的宗室,自然也無法領到相對應的俸祿,從而能夠間接的為朝廷省下一大筆開支。
也正是這個原因,男子未能如願的繼承他父親\"奉國中尉\"的身份,也無法繼續領取那份全家賴以生存的俸祿。
同樣因為其父親生前乃是\"宗室\"的緣故,他們家名下並沒有任何土地,就連自給自足都成了一種奢望。
也正是從其父親去世開始,男子便開始了\"東借西拆\"的生活,將家中能夠變賣的東西儘數折現,隻為了能夠繼續苟延殘喘的活下去。
隻是該去哪裡討些糧食呢?
同村的鄰居雖然同情他們父子的遭遇,但大家夥也都是同病相憐的苦命人,也沒有多餘的糧食來接濟他們。
正當男子即將絕望的時候,腦海中卻是靈光一現,想到了一個去處,本是渾濁的眸子也是泛起了一抹精光。
不管怎麼說,他都是\"皇親國戚\",與兗州府城中的諸位\"王爺\"們同出一脈,身上都流著太祖高皇帝的血脈。
但該去找哪位\"王爺\"施舍一二呢,男子卻是犯了難。
按理來說,魯王身為魯藩的\"族長\",理應要接濟他們這些\"窮親戚\",多少也要給一口吃的。
事實上,現任的\"魯王\"朱壽鋐也確實會這麼做。
自從其兄長早夭,而膝下又無子嗣,導致王位落到朱壽鋐頭上之後,朱壽鋐每逢年節便會接濟同宗落魄不堪的宗室,包括一些饑寒交迫的流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