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晨日末,東陽亭。
泰山軍已經有六個軍渡過了洛水,挺入戰場最深的是張南的捧聖軍,他們的哨騎已經接觸到了袁軍,並成功遮攔了敵方的交通線。
而跟在捧聖軍之後的是廣武軍的李武。
廣武軍為十七禁軍的一支,是以當年李武統轄的鐵甲軍為核心擴編而成,其軍編製滿編,軍中多渤海、平州、遼東三個郡的子弟,有戰兵武士四千六百三十人,其中金牌武士十八人。
廣武軍是比較後麵一批從冀州調入到京畿的,無論是人員士氣還是戰備都是比較處在頂峰,都有一番心氣。
這一次他隨在捧聖軍後麵過河,就是要作為捧聖軍後麵的二梯隊。
而在廣武軍的西麵一點的位置,是郭默的豹韜軍,他們是和捧聖軍差不多前後腳趕到東陽亭這邊的。
到了之後,郭默就帶著豹韜軍占據了東陽亭的西麵,目的就是作為捧聖軍的右翼。
這倒不是郭默多麼高風亮節,而是戰前布陣就是這麼布陣的。
而在郭默軍陣之後的則是謝弼的魏博軍,也是過河六軍中唯一一支二線軍隊,但沒人敢小覷他們。
而魏博軍上下們也有足夠的心氣,其陣軍旗招展,士氣如宏,戰聲不絕,就如同一頭渴望戰鬥的雄師,要將敵人撕碎。
他們在東陽亭的西北麵,主要任務就是控製著洛水的渡口,並遮護大軍的西麵通道。
這是靠近東陽亭的四個軍,總人數在兩萬上下,其中騎軍數量就有三千,正分布在這片戰場附近,不斷兜殺著袁軍的哨騎。
而在東陽亭的東麵,還有兩個軍,他們是最後一批過河的,兩軍分彆是魏舟鳳翔軍的和張達的雄武軍。
他們這兩個軍都駐紮在一片巨大的森林邊,保障著全軍的東麵。
從這六個軍的布置來看,在東陽亭這邊的戰線上,基本上就是以張南作為主力來抗線的,再從這六個軍主將的背景來看,這六人幾乎都是當年張衝林中老弟兄。
張南、張達自不必說,都是大桑裡張氏族人,而李武、謝弼,一個是當年楊茂手下的鬥劍士,一個是被張衝從鬼門關拉回來的世家子弟。而魏舟和郭默,也都是軍中老人,可以說此時在東陽亭戰場的都是一水的元從派。
這些人自然是軍事經驗豐富的,所以張衝才將張南作為東陽亭戰場的本陣,因為其人無論是資曆還是能力都能讓這些元從敬服。
在這六個軍陸續抵達後,東陽亭上的張南就開始調度各軍陣,讓六個軍按照鶴翼陣來布置。
此前,張南通過散出去的哨騎,已經獲得了足夠多的戰場信息。
目前來看,在自己前方的應該就隻有敵軍前護軍一部,人數大概是在一萬五千人上下,而在戰場的左右兩翼都見不到敵軍的蹤影。
換言之,雖然就整個戰爭形勢來看,他們泰山軍的人數是處在劣勢的,但就單說在東陽亭戰場這一塊,他們泰山軍的人數卻是占兵力優勢的一方。
而在過去的戰鬥生涯中,張南非常清楚當局部占據優勢的情況下,是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的。
於是,張南才決定布下鶴翼陣。
所謂鶴翼陣是兵法中八大陣型的一種,泰山軍的軍將們因為戰場的曆練和體係的教育,都熟練掌握這些軍陣的布置。
其中張南就特彆愛布鶴翼陣,因為這是唯一積極進攻的,也是對敵形成包圍圈而使用的。
由他所在的本陣處在中間,然後將兩翼拉長從左右兩麵合抄敵軍,最後由本陣迫近,對敵軍形成最終的合圍。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種左右包抄的戰術,但戰術聽著簡單,其實對於各主陣的軍將能力要求是很高的。
因為在隊伍行進中,隻有保持嚴密的陣型才不會被敵軍所趁。
因為敵軍也不是傻子,看到你合圍過來,他就傻站著不動,必然是會從兩翼突圍的,所以泰山軍的包抄過去的兩翼方麵軍必須能擋住敵軍的突圍。
而除了必須在行進中兼顧防守,還有能和其他方麵的友軍形成密切的協同,不然敵軍就可能會從夾縫中突圍。
所以鶴翼陣是一個大家都聽過,也學過,但絕少用過的軍陣。但恰不巧,此時在東陽亭戰場的泰山軍六個軍正適合完成這樣的布置。
這六個軍都是久經貫戰的老卒,能在行軍中也保持一定的密度;而六個軍的軍主也各個熟稔鶴翼陣的優劣,知道該如何查漏補缺,相互配合。
而更重要的是,各軍都有足夠的突騎,他們往來於各軍之間,時刻將各軍的位置情況彙報給各自軍主。
如此,在綜合判斷敵我情況,以及為了抓住有利戰機,張南決定主動出擊。
此刻,在他本陣的東陽亭崗哨上開始緩緩升起一麵“振鶴”旗,當看見這麵旗幟後,駐紮在亭外的旗鼓也開始升旗,同時休息在各哨點的哨騎也紛紛上馬奔向各自的軍陣。
廣大的東陽亭曠野上,無數哨騎來往,他們呼喝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中軍令,布鶴翼陣。”
得到消息的各軍主紛紛開始調度麾下各營,開始緩慢變陣。
這是戰前的最後一次布陣,一旦各軍開始出發,再想變陣就是千難萬難了。所以其餘五個軍主都很明白,大戰要來了。
最先完成布陣的就是左翼的豹韜軍,其中他們軍主郭默的將旗已經開始向前移動,圍繞在這麵將旗下的是各色軍旗,無數甲士的精光照亮著那片天空。
再然後,右翼的雄武軍也開始完成了變陣,他們在其軍主張達的率領下,開始以大橫陣直接前進。
這種橫陣的好處就是可以用一個較長的橫麵來攔截這個方向的敵軍,缺點也是明顯的,那就是一旦敵軍選擇這個方向突圍,此陣的縱深過潛,絕難攔住。
所以張達已經和後方的魏舟說過了,如果敵軍從他這個方向突圍,他就在在後麵攔截住。
於是,在當天的巳日,泰山軍這邊率先做出了攻擊態勢,意合圍張合軍。
……
太武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巳日初,張衝本陣。
此時距離泰山軍前線出發已經過去了兩個時辰,從平旦到隅中,泰山軍剩下的八個軍也完成了戰場布置,東西之間橫亙數裡,到處都是泰山軍的旗幟。
此時,張衝正帶著橫撞將們沿著戰線騎行,以觀察各軍的士氣。
和平日裡穿的一樣,張衝依舊是一身麻衣麻履,隻是額頭上綁著根黃巾帶。
他騎著愛馬“踏白”,時不時的和一些陣前的吏士招手,很顯然那些人認出了張衝。
這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張衝並沒有帶自己的大纛,身後的橫撞將們人數也並不多。
但這些泰山軍最基層的吏士就是認出了張衝,可見張衝的麵孔是多為這些人熟悉。
在一眾山喊“萬歲”中,張衝繼續沿著陣線奔馳。
踏白是一匹壯年的汗血馬,渾身金黃,但此時也成了斑點馬,渾身上下都是泥漿斑點,由此可見這處戰場的泥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