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禁作為局外人,得到的關於長安的消息以訛傳訛,誇張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但有一點卻是準確的,那就是此時的長安的的確確是風雨飄搖,各種流言蜚語和政治鼓動甚囂塵上。
閭左、酒肆,到處都盛傳著皇帝要對董家下手,而且各種說法都是言之鑿鑿的,說這次河東兵回防就是要血洗董家宅。
皇帝本人肯定是不願意承認的,他讓趙謙作為自己的特使專門去探望董卓,並向董卓傳遞了皇帝的意思
“國家大事,任由那些鼠輩造謠,可恨萬分,公但養病,朕自當法辦此事。”
據說當時趙謙說了這句話的時候,董卓躺在床上訥訥,宛如死人。
而實際上趙謙在回宮後,小皇帝還真的問了一句
“丞相如何?”
趙謙並不想看到皇帝與董卓在這個關頭發生內亂,但作為人臣本分,他還是照實說了
“丞相麵若白紙,恐命不久矣。”
再然後,小皇帝連呼了三個“好”,其意還用再多說嗎?
之後,在趙謙探望完了董卓的第二天,朝廷連發數道詔書給益州的李傕和涼州的牛輔。
上諭令此二封疆大吏一並入京看望病重的董卓。
而這一舉動似乎更坐實了市井流傳的猜測,於是整個長安的形勢變得更加熱烈了。
一些坐懷觀望的公卿之家紛紛出城避禍到了鄉郊彆墅,不敢在長安這個旋渦風暴中久留。
不過有些人卻將這個當成了機會,各家都在都內招募遊俠、武士,似乎也想在這大亂中分一杯羹。
於是,長安城內的一些遊俠、豪俠,一時間就成了香餑餑,成了很多公卿家的座上賓。
而在小皇帝那邊向涼、益兩州發詔書的時候,丞相府內的一乾僚佐齊齊聚在一起討論了這件事。
眾人討論到最後,得出了小皇帝背後一定有高人指點,因為這條政策可以說是正切了他們和自己這些丞相府兩方的共同需求。
小皇帝為何要讓牛輔、李傕二人來朝?不就是為了他們二人交印入京嗎?
但彆看小皇帝好像是要拔掉丞相身邊的羽翼,但實際上丞相府的一幫人也不願意去反對,為何?
因為他們也在防備著牛、李二人。
隨著牛輔、李傕二人官拜一州刺史,實際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立山頭、分彆為“牛黨”和“李黨”。
二黨雖在董卓一係,但作為地方上最重要的實力派,卻並不是什麼事都符合董卓一方的利益的。
就如同現在,董卓命不久矣,那無論是想要上位的李儒還是董氏幾個子侄,都會犯嘀咕一件事
“這牛、李二人到底還願不願聽自己的。”
而現在小皇帝的行為正好可以驗證他們心中的懷疑,那就是這兩人敢不敢來京。
現在丞相都快要死了,牛、李二人作為被丞相一手提拔起來的,該不該入京看望呢?
再加上,現在泰山軍已經攻破潼關了,牛、李二人也應該入長安,聽從董氏新的門麵的指揮,共同抵抗泰山軍。
所以無論是恩義還是現實,都需要牛輔、李傕二人來一趟長安。
那兩份詔書發出去後是什麼結果呢?
牛輔來了,李傕不來,給了一個理由說是自己的痔瘡犯了。
彆笑,常常騎馬的都知道,一個威武的騎士總是免不了痔瘡之苦的。
當然,李傕不來肯定不是這個原因了,真實的原由其實還是他對未來的判斷。
李傕在涼州諸將中是為數不多具備政治頭腦的軍將,他在長安有自己的驛館,每日都會有大量的書信送入成都。
雖然這個時間有數日的延遲,但並不妨礙李傕勾勒出一個大概的政治局勢,現在這個關頭入長安,弊大於利。
而李傕不入長安是弊大於利,那牛輔此人入長安,那就是利大於弊了。
牛輔和李傕是不同的,他們不僅身份不同,而且控領的大州也不同,所以同樣的問題就有了不同的選擇。
實際上,當董卓不豫的消息傳入漢陽冀縣的時候,牛輔就已經坐不住了,那時候就想回長安。
為什麼牛輔要這麼即刻回長安?因為隻有在董卓的身邊,他才有可能分到最豐厚的政治遺產。
尤其是當董卓處罰董旻,關了這個董家門麵禁閉,這牛輔就更加急躁了。
沒了董旻這個對手,董氏親黨中誰還會是他牛輔的對手?真的是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但作為封疆大吏,牛輔卻不能擅自離開,不然真就是造反了。
所以,長安的詔書一來,牛輔早就準備好了,留大將王方守漢陽,然後自帶著千人左右的精銳騎兵,取渭水北道,直入長安。
其實牛輔這麼果斷入京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涼州不比益州,是真的窮得一塌糊塗。
打個比方吧,益州可以把門一關自己過日子,而牛輔要是敢這麼做,手下人都養不活。
沒有長安的涼州,根本不具備自給自足的能力。
當然,涼州地土廣闊,要是肯苦耕一番的話,還是能有一番局麵的。但奈何經曆百年戰亂,想要讓社會進入一個和平穩定的生產階段,真不是牛輔能做到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如此,牛輔沒有其他選擇,隻能入京去搏一把大的。
有時候他也羨慕李傕的好運道,要是自己也有好家底,誰還跑去長安去搏命啊。
無論如何,公武兩家默契的出招了,而李傕和牛輔也各自做了自己的選擇。
大亂前的長安就這樣刮起風了。
……
風起於青萍之末。
小皇帝並沒有閒著,他還是堅定又自信的布置著棋子,編織一張大網,好將董氏一黨一舉擒獲。
作為一個少年就在動亂中成長的皇帝,劉協有著不屬於他這個年齡的政治智慧和隱忍。
此時,作為他外援的河東兵已經抵達霸陵,而段煨也已經駐兵驪山,阻擋著入關的泰山軍。
雖然現在的局麵比他預想中的要差,但劉協依然認為目前是徹底鏟除董氏一黨的絕好時機。
並沒有人和他說過什麼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劉協是自己天才性地領悟的。
而且就是占據了這麼好的優勢,小皇帝每一步落子都是那樣的謹慎。
他先是在朝廷上發了一條聖旨,大概意思就是丞相的身體因為多年的勞累已經不行了,需要靜養,所以此階段會停止一切公務活動和外朝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