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予微一開口,直播間評論區都炸了。
滿屏幕都是????。
沈予微唱歌居然那麼好聽?
現場觀眾為了能聽清沈予微唱的是什麼,很快就安靜下來。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沈予微吐字清晰,大家很快就聽清了。
沈予微唱的好像不是普通話?
本人的dna動了!她唱的是方言哈哈哈!
為啥說吳儂軟語,我現在懂了,太溫柔了!我骨頭都酥啦!
她唱的是不是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詞啊?
等等,這好像不是我聽過的那個版本的《春江花月夜》。
現在大眾聽的《春江花月夜》其實是《夕陽簫鼓》這首曲子改編的,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樂府吳聲歌曲,為南朝陳叔寶所作,他是江南人,當年沈予微聽到的這首曲子就是用吳語唱的。
海青市這幾所大學有三分之二都是吳語地區的人,所以他們也聽懂了沈予微的唱詞,聽不懂的也沒關係,他們單從音樂的演奏也能感受到瑰麗的春天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春天的江水浩浩蕩蕩,與大海相連,明月從海上緩緩升起。
月華瀲灩,照在波光粼粼的江麵,隨波蕩開,整個江麵都是明亮的月光。
一曲一詞便為所有人描繪出了春夜江闊的場麵,這是刻在華夏人基因裡的共鳴。
聽著歌,有人想到了家,有人想到了戀人。
現場一片漆黑,可又仿佛光芒萬丈,每個人腦海裡都有屬於自己的想象畫麵,如果腦海裡的畫麵可以投影呈現的話,那現場大概是一副波瀾壯闊的旖旎奇景。
忽而琵琶轉了曲調,沈予微唱誦道“明月彆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直播間的觀眾們就像小朋友一樣積極搶答,並且是答對了能得小紅花的那種。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畢業好久了,不記得,這首詩詞和夏天有關嗎?
就是描寫鄉村夏日夜景的!
華夏的古詩詞很多都是唱誦的,比如樂府詩,比如詞,隻是過了那麼多年,這些詞曲的樂譜大多已經失傳。
像《西江月》就是唐朝時候的流行歌曲,它原曲比較哀傷,傳到宋時,這曲的調子有些許變化,辛棄疾在寫《西江月》時,又增加了一些自己的變動,所以這首曲子沒有太多傷悲,反而處處透著寧靜。
而這種寧靜由沈予微唱出來,是再合適不過了。
大家聽著歌,就好像趴在雲朵上,乘著清風,飄蕩在空中。
當沈予微唱到“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時,更多人回過神來,因為大多人對這句還是比較熟的。
直播間的觀眾為了應景,開始發呱呱~~。
就在大家沉浸在沈予微營造的夏日悠然氛圍中時,沈予微手中的琵琶模擬出了古琴古樸的琴音,透著縷縷苦悶,所有人的心都為之一顫,隨後琴音轉回琵琶聲,徐徐,急急,切切,營造出了風雨交加的場景。
明明現在是夏天,大家卻突然覺得冷了起來。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沈予微的歌聲透著厚重蒼涼,仿佛帶著人們回到了千年前那個破敗的茅草屋。
狂風卷走了屋頂的茅草,茅草渡過江落在對岸,還有得高高掛在樹梢上……
在戰亂尚未平息的當下,人啊,不就像那茅草,隻能在空中亂飛,半分由不得自己。
乾瘦的老人拄著拐杖,望著眼前的一切,輕聲歎息。
今晚,華夏人的dna已經動累了。
當沈予微唱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時,曲調明顯變得激昂起來。
大家仿佛看到了,看到那個破舊的茅草屋裡,即使自己身處困境,也依然為民憂,為國憂的老人。
就在沈予微唱道“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清亮的歌聲仿佛穿透黑暗的光,詩人雖老,可心不老,那顆炙熱滾燙的憂國憂民之心衝破狂風暴雨的秋夜,照亮著黑暗動蕩的世界。
藝術廳內的燈光忽然亮了,明亮的燈光照在沈予微的臉上,照在每個觀眾的臉上。
有得觀眾眼眶都濕潤了,即使是在後台,負責操控電腦的工作人員,在聽到沈予微的演奏和唱誦時,也情不自禁地揉了揉眼睛。
音樂承載著情感,思想,其背後有故事,有記憶,那是ai無法理解也無法創造的東西,也是喜歡用ai去攻擊他人的人無法理解和無法擁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