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於80年代!
經過數輪的投標,最終標王爭奪戰,在魯省魚台縣的一家小酒廠——孔府宴酒,和賣保健品的太陽神等,寥寥幾家企業中展開。
楊南坡卻是如同事不關己似的,坐在一旁看戲。因為他心裡有底嘛,對於唐偉東的話,他是一萬個相信的。
果然,在最後一輪的投標時候,楊南坡的電話響了起來。
接完電話,楊南坡哂然一笑,吩咐手下直接填了了3333萬的數字,封好、交了上去。
這個價位,可要比他原先預計的金額少多了。
最後的開標時,為了顯示本次招投標的“公平、公開、公正”性,譚主任代表電視台,現場、同時打開了,寫有各家企業投標金額數字的信封。
在眾目睽睽之下,養益堂的幸福可樂,以三千三百三十三萬元的天價,超過了排名第二的、出價三千零九千八百八十八塊八毛八的孔府宴酒,拿到了新聞聯播和天氣預報時間段的廣告位。
同時,養益堂的幸福可樂,也成了電視台帶走試水性質的、第一屆廣告招投標大會的“標王”!
或許是電視台為了擴大廣告招標的影響力,以便在以後的廣告招標中,吸引到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賺取更多的錢。
因此,仿佛是刻意的對第一屆的“標王”,進行了力推、力捧。一瞬間,標王,和幸福可樂,這兩個名字,同時登上了各種媒體的頭版頭條。
電視台的新聞中,也是連續幾天,滾動宣傳這一次的廣告招投標大會,和標王的稱號,以及他們的獲得者幸福可樂。
現在離春節,滿打滿算也隻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了。麵對即將到來的春節銷售旺季,養益堂借著電視台和標王的這股東風,順勢針對幸福可樂,展開了一波營銷活動。
火借風勢,風助火勢,一下就讓幸福可樂紅透了天。
遍布於全國各地的那些幸福可樂生產廠,每一家廠子門口前,都排起了、由去拉貨的車隊組成的、一眼望不到頭的長龍。
在這種情況下,唐偉東又給他們來了個“火上澆油”,直接讓黎銘、郭富成、梁超偉、張雪友、李克秦、古田樂、何瑩瑩和劉奶茶,做了幸福可樂的代言人。(劉得華去年跟百事簽了)
何瑩瑩憑借著酸酸甜甜就是俺、下一站天後、莫斯克沒有眼淚等幾首歌,和活著、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幾部電影。
以及還在上映期的,國內票房已經超過一千萬、航康票房達到兩千二百萬的,下一站天後這部電影,已經在國內爆火。
要不是她從來不接商演,從未在公開場合露過麵,僅就出場費的價格上來說,她已經是妥妥的一線大咖了。
劉奶茶雖說才剛剛出道,長得也挺“親民”,但也隻憑著一首為愛癡狂,就火遍了華語歌壇,將各大排行榜橫掃了一個遍。
這個代言人的陣容加起來,就算是蝌蝌啃蠟和白事可樂,在亞洲市場也得甘拜下風。ъitv
不過很可惜,現在的幸福可樂,隻能在國內市場稱王稱霸,根本就走不出國門。國門以外,還都是人家那兩頭可樂的天下。
可樂嘛,相對來說,它的消費主體,還是以年輕人為主。
現在的年輕人,又喜歡明星,唐偉東斂來一堆當紅巨星,麵準的就是年輕人這個群體。
同時也是為了跟蝌蝌啃蠟和白事可樂,即將打響的市場爭奪戰做準備。在這場戰鬥中,不光市場要爭奪,就是代言人,也是爭奪的對象。
一方是天王巨星的陣容,一方是十八線的不知名小演員,在口感和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消費者會選哪個,這個用腳後跟想也知道啊。
代言的巨星越多,說明品牌的實力越強。追隨強者,是人的天性,大家很自然的就會對實力強勁的品牌,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打個比方,在配置相同、價位相同的情況下,平果和小米擺在一起,大多數人應該很自然的會去選擇平果吧?
當然,如果讓唐偉東來選,他會選擇諾基亞和中為,因為這輩子、現在這兩家公司,一個是他的,一個有他的股份。
就在養益堂拿下標王,幸福可樂借勢飛起,高歌猛進,同時也在磨刀霍霍,準備應對即將到來的、跟那兩頭可樂的決死之戰時,國內另一家未來的巨頭公司,這會兒卻為了選擇接下來要走的道路,而內鬥的不可開交,甚至達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
它就是“連想”!
今年是連想成立的第十個年頭,也是在連想的發展史上,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年份。因為正是從今年之後,他們終於才定下了自己發展的方向。
他們之所以產生內鬥,壓力其實來自於外部。
這一年前後,隨著康柏、ib等國外巨頭電腦品牌,開始大舉入境、搶灘登陸國內的市場,國內剛起步的電腦行業,還在幼苗時,就受到了無法抵禦的衝擊,幾乎是一夜進入寒冬。
在國外品牌技術碾壓性的技術優勢下,當時中官村裡所有的知名電腦公司,基本都放棄了自主品牌的經營,轉而做起了國外電腦品牌的代理。
長城做了ib,四通做了康柏,史玉著乾脆就轉行,賣起了保健品。
連想同樣麵臨著該往何處走的選擇,這也是他們內部爭論的一個焦點。
作為科學院的一個下屬單位,還享受著國家的政策,他們肯定不能像史玉著似的,改行去做保健品吧。——主管單位也不可能同意他們怎麼乾!
但是隻做代理,又不符合科學院對他們的規劃,所以,此時他們的分歧,就是落在如何突圍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選擇突圍的方向上,他們又開始吵得不可開交。
“吵架”的兩個人,一個就是最後把連想弄成自家產業的柳桑,另外一個則是倪院士。
他們的爭論焦點,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貿工技”和“技工貿”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