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瑞興食品廠
這是一座有著輝煌曆史的老廠,如同一位曆經滄桑的老者,靜靜地守候在這片土地上,見證了這片土地的風雨變遷。
它的故事,始於一位心懷故土的華僑富商,隨著時代的浪潮,它也經曆了從私營到公私合營的轉變,見證了國家經濟體製的改革與探索,為國家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然而,歲月不饒人,也不饒廠。
如今的瑞興食品廠已然不複當年之勇,大量產品滯銷,生產線淪為擺設,曾經熱鬨喧囂的廠房內,沒了機器的轟鳴聲,隻剩下工人們愁苦茫然的歎息。
廠子裡許多工人,從十幾歲便開始在這裡工作,在這裡成家,在這裡變老。
可是現在,少了“計劃”多了“市場”,管理的僵化,跟不上市場的變化和群眾的需求,再加上其他地區的產品流入,使得大量的訂單流失,產品積壓,沒有銷路,停工停產。
有些年輕人已經另謀生路,但他們這些老職工,一把年紀了,早已經把工廠當成了家,把最好的年華留在了這裡,讓他們放棄鐵飯碗,出去找工作,太難了。
時至今日,至今仍然留在廠裡的職工有五十二人。
他們已經三個月沒有領到工資了。
陽光透過雲層,勉強照亮了這座老廠,卻也映照出它滿目的蕭瑟。
廠長林勇麵容消瘦,頭發花白,眼神中透露著滄桑和疲憊。
他正站在車間中央,望著那些一動不動的機器,心中好像打翻了醋瓶子,眼眶微微泛紅。
他身旁是副廠長周飛,一個精明乾練的中年男人,正一臉認真的向曹衛國、馮寧等人介紹著車間的設施設備。
瑞興食品廠年頭有點兒長了,有的設備歲數比曹衛國還大。
但這些設備都是廠裡的寶貝,被保養的很好,被精心嗬護著,拿去在用二十年三十年都不成問題。
可是設備再好,也阻止不了市場的變化,擋不住來勢洶洶的競爭者。
就例如從京城一路南下的紅星食品廠、東方食品廠,產品更新換代快且物美價廉,東西好,價格低,還是暢銷海外的“大品牌”。
幾個回合打下來,瑞興食品廠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現在廠子已經堅持不住了,再這樣下去,必然難逃倒閉的命運,而數十名職工也隻能“下崗”。
下崗對於大部分的普通職工來說,那就和天塌沒什麼兩樣。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區委介紹了一個接盤……大救星。
曹衛國曾經是大領導,在鵬城那也是呼風喚雨的大人物。
現在下海了,成了大老板。
要資金有資金,要人脈有人脈。
有能力承包食品廠,還願意接收所有職工。
這樣一位“大救星”,無異於給這暮氣沉沉的老廠打了一針強心針。
食品廠的乾部們簇擁著曹衛國,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期待與尊敬。
“曹董,我們廠的生產設備,雖然有一部分年頭長了些,但當年可都是最先進的。”
“還有這些設備,那當年都是從蘇聯、從南洋進口的。”
林勇儘力介紹著,試圖讓曹衛國看到這些設備的價值。
殊不知曹衛國關心的不是設備。
他看上的始終都是這個廠子下麵的土地。
龍華可是個好地方!
“林廠長,設備的情況我大概了解了。”
曹衛國語氣平和道:“這個廠子我承包了,不過,我近期要回一趟京城,後麵的事情由馮寧負責跟進,不過有一點我可以向你保證,無論未來如何改革如何發展,我都不會拋棄任何一名職工,他們是這個廠的一部分,是社會的財富,更是我的同誌。”
林勇聞言,眼眶微濕,連聲道謝:“感謝領導,您是我們瑞興食品廠的恩人,也是我們全體職工的恩人。”
到底是當過領導的,覺悟就是不一樣。
之前不是沒有人來承包,但沒有一個人願意接收這麼多的職工。
畢竟,這些職工大部分都是四五十歲。
年齡大,工齡長,工資高,遠不如年輕人“吃苦耐勞”。
現在,曹衛國的承諾,如同一股暖流,溫暖了每一個職工的心,讓所有職工看到了希望。
從瑞興食品廠出來,曹衛國一行人驅車返回位於市中心的長城酒店。
此時,酒店大廳內,陳宗輝和林有糧早已等候多時。
二人在大廳走來走去,好像熱鍋上的螞蟻。
見到曹衛國歸來,急忙迎了上去,臉上滿是焦急。
“曹董!您總算回來了!”
陳宗輝的聲音略帶顫抖。
“曹董,所有村民都願意配合搬遷。”
“農機生產基地能建在桐山村,是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