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
常浩南並沒有拖延太長時間,在劉洪波回頭維持了一下秩序之後便開始了自己的講解
“針對我人民空軍主力戰機殲7全天候作戰能力較差,且不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的缺點,我們小組將原型號的機頭進氣道改為下頜式進氣道,讓出的機頭空間可以安裝一部直徑不超過560的雷達,同時飛機的各項飛行性能均與原型機相當或更優。”
“此外,隨著超聲速飛行器的迅速發展,已經打破了將飛行器與動力裝置,內流與外流分開的界限,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我們采用了下頷式進氣道\圓錐前體一體化設計方案,經過計算機模擬驗證,表明進氣道\圓錐前體\發動機匹配良好,體現了一體化設計帶來的優點,現將設計思路說明如下,計算過程位於設計說明的第1415頁,計算過程中使用了fortran語言編程和fent軟件……”
“進氣道\圓錐前體一體化模型的性能分析完全由計算機進行,模擬思路和模擬方式如下……”
“為了檢驗所采用計算方法的可靠性,本文采用課本第213217頁給出過詳細性能數據的雙橢球模型進行了數值驗證,結果如圖所示。”
“在不同來流馬赫數以及不同來流攻角狀態下,本文計算得到的結果均與試驗數據吻合良好,這表明了本文所使用的計算方法的可信度……”
評委老師剛開始還隻是聽著,但很快,他們就意識到這個設計完成度很高而且思路完善,絕非一個半成品,於是紛紛開始翻閱麵前的設計說明,並且時不時低聲討論幾句。
而當常浩南開始講述具體設計過程的時候,四個人甚至不約而同地打開本子開始在上麵快速記錄起來。
當然,四位教授對於cfd模擬都是有所涉獵的,不至於像姚夢娜一樣得把常浩南說的東西全抄下來,他們隻要記下一些感興趣的思路就足夠了。
但是對於教室後麵的其它同學來說,這樣一幕也已經很令人震驚了。
台上,一個本科生在滔滔不絕地講著。
台下,四個評委竟然在……記筆記?
至於常浩南所講的具體內容已經沒有太多人關心了。
反正都聽不懂。
剛剛還對自己信心滿滿的黃誌強看到這一幕更是目瞪口呆——顯然那本設計說明之所以隻有他們組的一半厚,是因為有大量步驟並沒有,或者說並不需要體現在紙麵上。
至於他手中那本設計手冊上麵說“需要依靠經驗”完成的進氣道入口三維形狀設計,常浩南更是直接展示了一張繪製精妙的半模示意圖,用了兩句話就讓幾個評委連連點頭。
他聽不懂不代表老師們聽不懂,常浩南的思路明顯是受到了認可的。
“在設計完成之後,我們對改進前後的空氣動力學性能進行了對比,在速度為15馬赫,攻角在0到+10°的範圍內或側滑角在0到6°的範圍內,進氣道總壓恢複係數均達到0950以上。”
“速度為08馬赫,同一攻角或側滑角範圍內的總壓恢複係數均達到0968以上,與發動機匹配的流量係數範圍內,總壓畸變指數最高不超過014。”
“新的進氣道設計在亞音速下的性能與原始設計相比提升約3到8不等,12倍音速之間的性能提升則超過10。”
“相比於增大進氣頭錐並安裝雷達的米格21f型進氣道設計,在全速度段內的性能至少提升23以上,並且錐形前體內可容納最大560口徑的雷達,按照現有型號進行推算,足夠在大約3040公裡的距離上鎖定戰鬥機大小的目標。”
雖然前麵那些內容晦澀難懂,但常浩南最後提到的這些數據指標,在座的同學們還是都能理解的。
因此剛才在講設計過程時一片寂靜無聲的教室後方迅速重新沸騰起來。
在90年代中期,超視距作戰是空軍最亟待解決的課題,可以說有沒有超視距作戰能力就是0和1的差距。
也正因為如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可以安裝大口徑雷達的“尖頭飛機”就是先進的代名詞,隻有數量不多的殲8b和蘇27有這種特征。
而今天,他們竟然看到了一架同樣擁有這種特征、可以安裝雷達的殲7改進型!
不要看3040公裡這個數字好像不大,要知道90年代美軍主力的ai7f空對空導彈,迎頭攻擊的最大射程也就40公裡而已,我國從意大利購買的阿斯派德以及在此基礎上仿製的霹靂11,射程更是隻有30公裡,所以這個560的機頭在眼下已經夠用了。
更不用說在這個基礎上,飛機的飛行性能不僅沒有降低,反而還有所改善!
“這個殲7改進型如果搭配霹靂11的話,那就已經和f16差不多了啊!f16帶ai7也就能打個三十多公裡的樣子。”大多數學航空的人對於空軍還是有一些了解的
“嗯,也就是航程方麵可能還有一定差距,畢竟飛機體量擺著。”另一個人看上去要理智一些,但語氣中明顯也帶著興奮。
“嗐,航程短叫什麼問題,咱們又不像美國佬一樣去欺負彆人,我看呐,要是年初的時候咱們能有200架,不用,能有100架這種改進型殲7,那兩艘航母肯定不敢這麼猖狂!”
這句話瞬間獲得了周圍人的一致讚同。
雖然我國的航空工業還比較落後,但是殲7還是可以敞開了供應的,隻不過當前型號的殲7造出來就已經落後,所以隻能維持少量生產而已。
一時間,雖然大家的看法還不統一,但整個教室裡的人幾乎開始討論這架飛機的性能、成本、製造難度甚至裝備部隊的前景。
實際上不僅後麵的學生,就連幾個評委老師都開始考慮,這個改進型號是不是真的有落地的可能性?
“小常啊,你的設計,雖然還有些待完善的地方,但從我個人來講,已經沒什麼好問的了,如果讓我來操刀,肯定拿不出比這更好的方案。”
四個評委中年紀最大的李光教授摘掉老花鏡說道,看向常浩南的眼神中也帶著欣慰“所以我想問一下,你覺得這架飛機在製造上還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麼?”
這幾乎已經是不可能更高的評價了,要知道這門課隻是要求進行氣動設計而已,製造方麵的問題,並不在考核範圍之列。
而常浩南早就對此有所準備。
“李教授您好,這個問題我們在設計之初就已經考慮過,這個改進型號與原型號有60的零部件可以通用,新的零部件性能要求大體上也沒有超出米格21f的水平,不過考慮到雷達的重量,為了保持氣動平衡,在進氣道和雷達罩部分需要應用一些複合材料減重,用量占機體總材料的大約2。”
2用量的複合材料對於華夏航空工業來說不能算新鮮事物,此前在殲7、殲8b和殲轟7上麵都已經有過經驗。
因此這個回答基本就相當於‘沒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了’,但直接這麼說又顯得不夠謙虛,才找了個不算問題的問題。
“我看,有條件的話,是不是可以造一個縮比模型出來,去綿陽那邊吹一下風洞試試看?”
劉洪波的聲音不是很大,而且是對著另外三個老師說的,但還是有人聽到了這句話。
綿陽的風洞可不是學校實驗室裡的小打小鬨,去那裡試驗,哪怕隻是個縮比模型,也意味著方案真的有落地生根的可能。
要知道這隻是個大三的課程設計而已!
本來已經有所沉寂的討論聲再次響了起來,隻不過這一次,更多人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常浩南上。
顯然,學霸兩個字已經不足以形容這樣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