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分鐘之後,坐在楊奉畑左手邊第一個的副總設計師柳明終於開了口。
“同誌們,根據這幾天試飛拿到的數據,出現副翼反效的原因不算複雜,還是老生常談的附麵層堆積問題。”
“最簡單的解決辦法,還是在機翼上橫向流動最劇烈的位置增加一對翼刀。”
常浩南微微點了點頭。
601所的工程師們果然還是選擇了和後世一樣的解決方式。
實際上從當下的角度出發,也確實是最好的辦法。
在飛機飛行的過程中機翼上表麵的氣流會自動向翼梢流動,相應的,附麵層也會逐漸向翼梢堆積。
堆積起來的氣流最終會在翼梢分離,而這個分離過程會帶來很大的剪切力,導致機翼發生明顯的彈性形變,從而引發副翼效率降低甚至反效。
要想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機翼上表麵增加一對擋板,把橫向移動的氣流攔住。
也就是翼刀。
不過,還是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但是柳總,現在的殲83機翼上已經有兩對翼刀了,如果再增加一對的話,是否有點……”
翼刀雖然簡單有效,但也不是沒有代價的,其工作原理本質是讓前緣渦提早破裂,因此減小了升力係數和失速迎角,對於飛行性能也還是存在一定影響的。
而且設計太多組翼刀在觀感上也比較不好。
“是否可以考慮把三組小型翼刀融合為一組大的翼刀,就像殲6那樣?”另外一個人詢問道。
不過很快遭到了否定
“那隻能減少一點點重量而已,對升力和過失速能力的影響反而更大,對於殲83這麼大一架飛機來說得不償失了。”
激烈地討論持續了大概半個小時,仍然沒有得到一個所有人都認同的方案。
終於,有人把視線投向了一直低頭看著手中的報告沒有開口的常浩南。
“常博士,既然是你發現了這個問題,不知道是否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會議室裡逐漸安靜了下來。
常浩南站起身,走到了貼著試飛結果和設計圖的黑板旁邊。
“首先,要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常浩南轉過身,看著麵前一眾工程師說道
“經過過去幾天整個數字化設計組的努力,已經基本完成了殲83原型機氣動和結構設計的參數化建模,因此修改設計所花費的時間應該會比預計中更低。”
又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成果。
飛行器氣動外形優化設計需要對各種不同的氣動外形進行評估,因而需要反複對飛行器氣動外形進行修改,以期改善其氣動性能。
而一旦有了參數化模型,就可以通過改變設計參數來驅動幾何模型變化,從而大大縮短幾何模型建模周期。
林示寬帶人搞了一年半都沒太多實質性進展的任務,常浩南過來之後還不到十天就解決了。
雖然後者並未提到自己的名字,但幾乎所有人都默認這是他深藏功與名的表現。
於是又響起了一陣掌聲。
常浩南伸出手向下壓了壓示意先低調
“至於機翼的改進方案,我也確實有個不太成熟的想法。”常浩南拿起一支沒有削過的鉛筆,在設計圖上麵比劃著繼續說道
“增加一對翼刀的思路是沒問題的,但根據我的模擬結果,機翼表麵橫向氣流最密集的區域是機翼後緣附近。”
“因此我認為可以把本就存在的上下副翼鉸鏈整流罩擴展為後緣翼刀,這樣增加的死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並且在觀感上也更接近原來的雙翼刀。”
“同時,可以在機翼設計中引入前緣裝置,比如前緣襟翼或者前緣縫翼,這樣不僅可以彌補翼刀對在中低速度段升力係數和失速迎角造成的影響,甚至可以大大改善飛機的低空低速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