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
林慶鬆的報告,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他本人的表現上,都堪稱提氣。
雖然長期以來,陸軍都是解放軍各個軍兵種之中的老大哥,但必須承認,長期以來,地麵武器的研發和裝備,反而是脫節和落後最多的。
69式坦克並未裝備,79、80\88式坦克也隻裝備了極少的幾個批次。
所以,直到如今的90年代末,華夏陸軍的絕對主力都還是相當於t54a(1953年)技術狀態的59式坦克。
甚至在某些地方還簡配過。
雖說新時期高技術條件下的戰爭中,海空軍的戲份在不斷提高,但華夏作為一個國土麵積廣袤、周遭國際環境複雜的大陸國家,陸軍裝備總歸還是不能棄療。
眼前幕布上投影出的型號,就是麵向21世紀研發的第三代主戰坦克。
到眼下的1998年,這個項目已經進行了超過15年。
從一開始幾乎完全是t72複刻版,到後來全麵推倒重來轉向西方設計習慣,再後來逐漸回歸到自己的設計思路,又發現一開始的指標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因此將項目分成兩步走……
大家當然都想一步到位地造出一輛符合軍隊要求的坦克,但現實就是如此。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9910工程的硬性時間節點無法更改。
國慶閱兵,海軍的主戰艦艇無法旱地行舟,自然不可能出現。
空軍雖然能夠低空編隊通場,但考慮到安全問題,也不能飛的太低。
而且效果也受到天氣影響很大。
因此,裝備方隊中首先亮相的、最重要的當家角色,隻能是坦克。
然而,三代坦克的研發進度卻並不樂觀。
為此他們甚至一度認真考慮過,用原型車甚至驗證車上閱兵的可能性……
而底盤,則一直是整個係統裡麵最為薄弱的一環。
原型車和第一階段量產型號,預計隻能承載50噸以下的總重,並且越野速度還受到巨大限製。
未來的第二階段型號更是遙遙無期。
這對於以機動性為第二生命的裝甲單位來說,無異於阿喀琉斯之踵。
而林慶鬆報告中的這項成果,則意味著,華夏裝甲兵,從此獲得了一雙強力且可靠的“腳底板”。
甚至於,還可以應用於其他裝備的底盤研製。
畢竟,坦克基本上已經是地麵裝備重量和衝擊力的上限。
能把坦克底盤搞明白,更輕更小的型號更是不在話下……
在林慶鬆做完最後一部分陳述之後,毛銘副總師坐直身子,又繼續補充了一部分內容
“除了壽命更長、速度更快以外,坦克行駛時的垂向振動和俯仰角振動對火炮的高低向瞄準和射擊也有顯著影響,這個新的底盤在行駛過程中,尤其是高速通過崎嶇路麵時的穩定性更好,意味著振動激擾更加可控,也有利於我們未來炮控係統的開發。”
“行走部分目前麵臨的問題,主要就剩下一個變速箱的可靠性,不過,最近已經有供應商和我們表示,他們給齒輪組和軸承更換了全新的特種鋼材料,目前正在進行測試……”
他作為副總設計師,主要負責行走機構研發,但相比於林慶鬆這樣的子係統設計人員,還要通盤考慮整個係統的性能。
“那麼我們下一階段,就測試一批使用舊炮塔配合新底盤的原型車?”
另外一名副總師微微探過身詢問道。
“可以先把給一階段量產型設計的那套楔形裝甲拿出來,這麼好的底盤,裝上一個小炮塔太浪費了,至於炮的問題可以後麵再解決。”
直到此時,祝總師總算停下了手中的筆,抬起頭來說道。
作為抓總研發的項目總負責人,他需要思考和記錄的東西本來就更多,加之在戰爭中失去了右臂,寫字速度多少受到一些影響。
他的表態,自然一錘定音,也算是給這場持續了幾個小時的研討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餘下的話題,就相對比較輕鬆了。
“小林啊。”
祝虞聲合上筆記本,叫住了剛剛下台,正準備回到座位上的林慶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