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常浩南的發言之後,從員工代表,到與會領導,臉上幾乎都閃過了意料之外的神色。
隻不過,兩撥人意料之外的點不太一樣。
領導,以及兄弟單位嘉賓的想法,主要是覺得這幫家夥膽子不小。
實際上,上級已經考慮到了航空動力集團作為一個全新組建的企業,大部分領導班子成員也都缺乏大型組織管理經驗,並沒有在“九五”計劃的框架內設定硬性的發展目標――
哪怕集團下屬的大部分廠所都是過去就存在的,但組織架構變動放在任何年代都是個非常麻煩的活,不可能說集團今天掛了牌,明天就能按照跟過去相同的效率運轉起來。
而且,目前集團下屬的絕大多數力量也都被集中在渦扇10這個項目裡脫不開身。
因此,這三個型號的發展方向其實屬於集團內部決定。
換句話說是自己給自己上的強度。
就連丁高恒此前都不知道。
雖然常浩南在發言中並沒有保證任何時間表,甚至沒有提到具體的型號名稱,但既然在這種正式場合說出來了,那就相當於是劃下了道道。
尤其以後有領導來視察的時候,如果問起來你們之前說的那三個型號發展狀況如何,你要是答曰完全沒動作,那就多少有些說不過去了。
而對於員工,尤其是一線技術人員代表來說,感覺則更多是驚喜。
五大總公司如今都已經改製完成,隻有航空係統的情況最為特殊。
新誕生的兩個集團雖然在架構上算是對等的一分為二,但隻要是長期在總公司年代工作過的老職工都會清楚,航發體係的單位在投入、營收能力和待遇方麵都遠低於主機單位,除了最近兩年的606所和黎明廠情況稍好,其餘的基本也就是個溫飽水平。
這還是在集團內部存在財政轉移的情況下。
現在航發係統獨立出來,對領導們來說自然是個提高個人地位、擴大施展舞台的好機會。
但對於下麵乾活的人來說,卻是擔憂大過欣喜的。
總公司改製之後,集團原則上需要自負盈虧。
雖說國家不可能真的坐視這麼大個軍工集團垮了,肯定會給予必要的支持,但這對於普通職工來說並不能帶來什麼安全感――
你說鐵飯碗?
1999年這會,大下崗的陰影可是還籠罩在腦袋頂上呢。
萬一來個降本增效怎麼辦?
就算不下崗,還能不能維持原來的待遇?
尤其是,渦扇10項目進展過分順利,項目研發工作眼瞅著就要結束了,之前借調到盛京那邊的一部分人員馬上就要回到自己的原單位。
對於他們來說,要是回去之後手裡沒了項目,那就隻能按級彆領個基本工資。
相當於少了一份補貼。
而且還是占到收入一半以上的補貼。
這麼大的落差,不光是心理上很難接受。
更主要的是這些年大下崗,很多原本的雙職工家庭現在隻剩下一個頂梁柱,在物質上也很難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人心一旦開始浮動,再想要壓下去,可就難了。
而這個時候,常浩南在台上宣布的三個新項目,就恰好起到了一個定心丸的作用――
雖然集團的架子是新搭建起來的,底子和資源都不太夠,但前途肯定是光明的。
船用燃機,根據渦噴14航改燃的經驗,肯定會繼續留在盛京。
渦軸渦槳發動機,基本隻有株洲有過相關經驗,因此那個1600k渦軸發動機,最後大概率會落到他們手裡。
至於大涵道比渦扇,儘管用的也是渦扇10的核心機,但考慮到目前也隻有鎬京方麵曾仿製,或許可證生產過大中涵道比發動機,因此最有可能競爭成功。
當然,航發集團下麵的二級廠所遠遠不止這幾家,但其餘的如蓉發、貴發這些,多數是當年三線建設時期產生的曆史遺留問題,屬於幾個大型廠所的備份,研發能力和規模都不足,不過從好的方麵考慮也比較好養活,跟原單位本來就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屬於彆人吃到肉,他們就能喝到湯。
比如渦噴13整機,以及部分渦噴14零部件的生產,就已經被委托給了黎陽集團,而目前正在進行的d436發動機國產化項目,也有一些如發動機托架、吊艙之類的附屬件被分配給了蓉城4101novel.com廠生產。
還有一部分是624所那樣為整個集團服務的,任何一個兄弟單位的項目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