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點鐘左右。
黃德倫風風火火的來到了知語傳媒,來的並不隻有他一個人,跟他一起同行的還有好幾號人。
方曉怡帶著他們先到接待室,周知非沒一會兒也來到了接待室。
知語傳媒的代表除了周知非和負責打雜賣萌的小助理外,還有公司的核心人物老板娘,這可以說是公司最高規格的接待了。
經過一陣寒暄,大家先是互相認識了一下。
主要是讓周知非認識他們。
黃德倫這次帶過來的人,也是羊城愛樂樂團的核心人員,而且居然還有大劇院的代表。
看得出來,黃德倫對這首尚未麵世的新曲,非常的重視。
因為《命運交響曲》的巡演,羊城愛樂樂團這次算是真正壓過了京城交響樂團,讓他難得的有了一種爽翻的感覺。
嘗到了甜頭後,黃德倫對周知非就更加的重視了。
所以在短暫的開場白後,他神色有些心急的開口問道“知非,剛剛電話裡有很多細節都沒來得及問,不知道你的這首新曲,究竟是部怎樣的作品?”
周知非笑了笑“我創作的這首新曲子,是一部小提琴協奏曲。而我創作的靈感,就來源於我們華國廣為流傳的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梁祝》。”
“《梁祝》!?還是小提琴協奏曲?”
黃德倫一行人顯然十分的震驚,他們真的沒有想到所謂的新作品,居然會是這個題材。
《梁祝》他們當然都知道,跟《白蛇傳》、《孟薑女哭長城》、《牛郎織女》合稱民間四大愛情傳說。
在國內可謂是口口相傳,經久不衰。
關於《梁祝》的傳說,是華夏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千古絕唱。
跟另外三個愛情傳說比較起來,《梁祝》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華夏民間傳說,被譽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這兩部作品不管是兩位主人公的人設、故事的衝突、包括同為愛情的主題,二者都有極大的相似點。
不同點在於文化背景、敘事方式的差異,有人說結局也不同。畢竟《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結局,是兩位主人公變成了兩具布滿鮮血的屍體。
而《梁山伯與祝英台》則以化蝶的“美麗結局”,打破了悲劇的封閉結局。
但死了就是死了,雖然加以“化蝶”的美好,也掩飾不了梁山伯和祝英台變成了屍體。所謂的化蝶,更像是勞動人民最為樸素的憧憬,讓他們的結局看起來不那麼悲慘。
最搞笑的是,網絡上有些小可愛說《梁祝》很像《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就屬於倒反天罡了,哪有爸爸像兒子的。
《梁祝》流傳了一千七百多年前,《羅密歐與朱麗葉》成書於16世紀,滿打滿算也就500年。
誰先誰後,一目了然。
《梁祝》背後的故事,黃德倫他們當然清楚,就是他們沒搞明白,周知非到底是怎麼讓小提琴和華夏傳統的愛情傳說相結合。
細說不說胡說,改編不是亂編。
像這種在國民心裡影響力那麼大的故事,一個不小心可是會惹來很大的爭議。
所以黃德倫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知非,我能先看看曲譜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