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有沒有可能,他們也找到了糧倉之類的儲存站……”
佩頓實在想不明白,隻好靠猜測。
“的確有這種可能,但我現在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你是不是沒有把我給你的資料看完?”林欣對佩頓給出的答案不置可否。
反而是用一種抓到偷懶的自家小崽子一樣的表情看著佩頓。
這眼神三分戲謔,三分玩笑,還有幾分認真(扇形圖瞳孔)。
把佩頓看得有些不好意思,他的確沒有看完全部資料,隻是把飛行路線上這些機場附近的城市地形、機場關鍵信息粗略的瀏覽了一遍。
不過聰明如他,也已經明白林欣的意思,恐怕這個鎮子有一些特殊性質,對現在回答這個問題有幫助。
於是他便認真起來,看向林欣,等著他給出答案。
“如果你看了資料,就應該知道聖羅莎附近根本沒有任何糧倉。”
“距離這裡最近的農產品初加工廠在380k外。”
“這裡的人吃的都是從外地運送來的糧食蔬菜,用他們本地特產的淡水鱸作為交換。”
聖羅莎是一個農業鎮不假。
但僅限於1992年7月以前。
這個小鎮在1992年1月時開始引進加拿大的一種大嘴鱸的淡水密集養殖技術。
這在1990年代可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技術。
大嘴鱸魚是雜食性魚類,但凶猛異常,食譜中素的部分也不會是改善腸胃防止在食物匱乏時餓死自己。
這種魚領地意識極強,並且不是群居魚類,除了繁育期外會攻擊甚至食用同類,養殖難度很高。
但大嘴鱸的食用價值非常高,肉質鮮美,而且不挑做法。
無論是煲湯還是燒烤煎炸,都可以做的非常美味。
五大湖流域和中美地區的人民對這種淡水魚的接受度非常高,可以說是從小吃到大的珍饈。
大嘴鱸的養殖價值高,難度大,無法密集養殖,所以很多養魚專業戶也不願意冒著炸塘死一窩的風險去養這種魚。
加拿大人找到了方法,養殖這種大嘴鱸,而且還可以高產密集養殖。
他們的養殖方法其實說白了也很簡單。
分三點溫熱鹹淡水、增氧造浪、選種搭魚。
大嘴鱸是一種淡水魚,但加拿大人卻發現,這種鱸魚在千分之五的鹹淡水以及25度左右的水溫下,生長最快。
可是25度的水配合鹹淡水,再加上密集養殖,水體可是很容易就出現富營養化,變得渾濁。而鱸魚最不喜歡的就是渾水,它們更適合在澄清的流動的水體中生長,踏浪而行。
於是就需要機械增氧並且人工造浪,讓水體緩慢的流動,或者乾脆就是攪動池塘慢慢旋轉。
最後就是選種搭魚。
大嘴鱸是會吃同類的,如果同類體型較小,就很容易被大體型的同類捕食,因此必須嚴格選種,投放的魚苗體長一致才行。
而且投放魚苗的時候,額外按照比例在魚苗種添加彆的種類的魚,比方說鰱魚、鯿魚、或者鯽魚。
這些常見的套魚配比好了,可以讓大嘴鱸長得更快。
也能夠保證人工養殖的水塘裡水質保持清冽。
從這些情況一看便知。
新墨西哥州,就很適合養殖大嘴鱸。
氣溫稍高,水體溫度保持在25度沒有問題;開掘池塘甚至不需要人為配兌鹹淡水。
最重要的,還是西海岸人對大嘴鱸的需求量。
用大嘴鱸和黃鱸做的魚肉雙拚可是相當受歡迎的“本地美食”。
聖羅莎地靠66號公路,通過這條橫穿美國的公路可以直接將新鮮的大嘴鱸銷往整個西海岸,在這裡養魚太適合不過了。
這個一萬人出頭的小鎮,正在引入大嘴鱸養殖技術的第一年就賺到頭皮發麻了。
鎮子上的人要麼參股養魚行業,成為養殖場的員工,要麼就是把自己的土地改成養魚塘,琢磨著自己也養一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