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曲是一種古老的器樂套曲形式。
巴洛克時期的組曲由一些帶有強烈舞蹈風格的小曲組合而成,並在一個調上按順序演奏完成,這種傳統模式後來便成了巴洛克時期組曲特有的結構。
彈過鋼琴的人一定對於阿勒芒德舞曲、庫朗特舞曲、薩拉班德舞曲、加伏特舞曲、吉格舞曲等等這些字眼並不陌生。
巴赫所生活的時代,這些小曲就已經非常出名了。
如今這些小區也常出現在各類鋼琴鋼材之中,作為學習鋼琴必了解的經典曲目。
巴赫的英國組曲一共有六部,其中第三部g小調由其豐富的裝飾與輕快優美的曲調被大眾所喜愛,也最為出名。
當時宋康頂著相當大的壓力應了x老板的邀約,對這首經典作品進行了一次謹慎的三重奏改編。
這對於宋康來說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戰,縱觀六部分,其實譜麵並不複雜。
原版作品一共分為六部分,按照前後順序的出現分彆為,前奏曲、阿勒曼德舞曲、庫朗特舞曲、薩拉班德舞曲、加沃特舞曲、吉格舞曲。
六首舞曲全部跟g的小三和弦有關,換句話說,這六部分都是在g小三和弦上麵發展出來的。
前奏曲一開始的幾個音符是它的原味和弦。
阿勒曼德舞曲一開始是它的倒影。
庫朗特等舞曲的旋律框架是它的轉位。
薩拉班德舞曲的骨乾音則是它的移位。
加伏特舞曲是它的逆行倒影。
吉格直接把前奏曲的旋律輪廓音階化。
每一個舞曲都緊緊圍繞著g小三和弦,這看似簡單的背後,實則蘊藏著無數的玄機。
宋康僅僅在肢解這一環節就花費了三天的時間。
而整個改編過程中,他還要考慮到每個聲部的演奏者。
最終花費了一周的時間,他才將這首作品的改編初稿完成。
同樣地,對於孩子們,這部作品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一部唐小星。
二部原本是劉子謙彈,後來由劉子涵來擔任演奏。
三部盧瀚文。
在排練過程中,孩子們也吃了相當大的苦。
為了照顧彈奏二三部孩子的水平,宋康不得不在排練過程中一邊排,一邊繼續修改。
孩子們就在反複修改中不停地練,不停地改。
不然劉子涵和盧瀚文二人或許也不會在得知演出被調換場次之後產生那麼大的情緒。
儘管他倆不是這首重奏作品的主角。
就如此刻大家聽到的獨奏部分,從前奏曲開始,由唐小星率先獨自開篇。
唐小星需要在前奏曲中建立速度框架與音樂性格的基調,為另外兩人的進入做好前期的鋪墊。
“當-”
又是一枚以重音音頭開始的起句,唐小星雙手用精妙的控製將前奏需要的自然流暢演繹,綿延不絕的氣感間時而出現點滴的傷感情調,為音樂帶入了一種感人的魅力。
每三個音遞進的力度讓音量壁壘越發密厚綿實,就在音樂能量蓄積到臨界點那一刻,劉子涵雙手落下。
新加入聲部讓音樂遞進的層次總橫向發展為縱向,劉子涵的二部有力而不失跳躍,她的琴聲如跳動的顆粒一般沒有片刻的間歇,踩著唐小星一部的溫床,向上一躍,組曲瞬時來到了第二部分。
老查理為兩個孩子在此處的精妙配合與改編者的構思點讚。
音樂一來到阿勒曼德舞曲,隻見盧瀚文左手先打出一個小顫音,接著右手劃出一條自上而下的旋律線條。
同一時間劉子涵保持節奏的平穩向前,唐小星音量逐漸降低,來到低音做持續的和弦輸送。
三台鋼琴六隻手,看似分散各彈各的,實則在這一刻合三為一。
三條音樂線條牽絆在一起,擰成了一股極富歌唱的音樂形象。
盧瀚文沉穩的琶音帶著一種前進的渴望,唐小星雙手低聲部如同在後方溫暖地推進助力,劉子涵構建出一個節奏空間,讓盧瀚文和唐小星的兩個聲部在其中交融,互相溫暖彼此撫慰。
一時間,音樂美得讓人沉醉。
馬丁教授目光凝重,不時隨著音樂擺動的頭顱已經說明他完全沉浸到了眼前的音樂當中。
李安來不及慚愧,音樂一閃進入了第三部分。
庫朗特舞曲如陽光透過銀葉鬆的樹梢下,雪地上的影子在倒影的世界獨舞。
三人移形換影般,唐小星回到主奏。
音符漫天飛舞,琴前少女胳膊一抬一落,太太落落間如同一隻小木偶,一時間讓人分不清少女操控著音符,還是音符操控著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