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儘管他自己沒有那種刻意的去追求這樣的同意的家庭,但是實際上,潛意識之中就已經有了這樣的想法。
於是第一對家庭,在個人看來,真正的讓約翰選擇pass的原因,是因為,他發現,他們或許會在小麥克身上投入父愛母愛,但是這些卻都是有前提的!
而且,他們這樣的家庭,可以說是在領養家庭當中,非常優質的家庭,他們的選擇有很多,所以,麥克對於他們而言,或許隻是眾多選擇之中的一個,絕對不是唯一。
所以,可以想象,當麥克無法達到他們的期望的話,那麼麥克會如何?
第二個家庭,同樣如此,他們已經收養了一個女孩,其實何嘗不是在暗示著,如果收養麥克之後,他們在麥克身上發現,麥克無法滿足他們的完美的兒子的念想的話,也許他們還會繼續領養下一個“麥克”!
第三個家庭,其實相信看了電影的人都會發現,這樣的家庭,本就是畸形的存在,很難不讓人陰暗地懷疑,他們收養這麼多孩子,是彆有目的!當然,就算沒有,可是在這樣的家庭裡麵,看似一切都那麼的公平公正,可是這樣一來麥克和呆在孤兒院有什麼區彆?
而最後的那對夫婦,相信不需要多說了,就像約翰說的,哪怕是兔子,他也不會願意讓他們領養。
為什麼是單身女士?
仔細想想,其實不難發現,她身上有著很多和麥克相似的地方。
她不是那麼的富裕,但是至少足以負擔起麥克,而且,麥克對於她而言,是為數不多的選擇。
她和約翰的前妻,麥克的母親不同的是,麥克的母親是生下之後再拋棄,而她是在生下之後,被迫放棄,一個是主動放棄,一個是被迫失去,兩者之間是完全相反的。
再加上,這也是麥克的選擇,其實麥克同樣的渴望擁有母親的愛,而顯然他在單身女士身上找到了一點。
當然,或許還有一點,那就是,作為父親的一點念想吧。
作為父親,約翰最初希望兒子麥克能永遠失憶,但是,實際上,又有哪個父親會真的這般希望?
可是不管麥克去到哪個家庭,可以想見,他都很可能會漸漸地開始忘記這個父親。
隻有單身女士,她來收養麥克,那麼她才會允許,或者說希望,麥克可以記住自己的父親。
所以在影片的最後,父親給兒子留下了許多信封。和兒子最喜歡的紅色蠟燭一樣,那些信封也都是紅色的,上麵寫滿了父親對兒子的祝福。是的,父親當然不可能陪伴兒子共同見證這些閃光的時刻,但他希望自己在場,他希望兒子依然會在人生每一個重要的節點回望他的父親。就像影片中那個老婦人所說,她的母親相信“人是空氣,而非泥土”。
我想,正因人是空氣,所以我們相信我們所愛的人死後不會隻是成為泥土、固守一方,而是會永遠環繞在我們身邊、陪伴著我們。是的,人是有形的,有形者易朽。而思念是無形的,無形者永恒。如果你想起了我,那麼萬物就無一不是我:麵前的流雲是我,河裡的遊魚是我,絲雨中的泥土清香是我。
影片中的兒子一直心心念念想養一隻小狗puppy),但是每日工作疲累的父親當然不可能再給拮據的家庭再增添一項負擔。不過在影片最後,父親毅然賣掉了卡車、陪兒子去價格不菲的遊樂園玩耍。他還給兒子買了一條金魚,那金魚缸上分明貼著兒子稚嫩的筆跡“puppy”。
或許我們都想向父輩索要更多,一支彩色的筆,一張迪士尼的票,一次全家旅行,一生不間斷的愛……但正如有時我們無法得到心中向往的puppy一樣,我們的父親也並不是全能的神:他們也會受到雇主的偏見、社會的不公,他們甚至不是這個社會中的優勝者,但是他們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用儘可能少的錢為我們買一條金魚。
與小狗相比,金魚沒有那麼活潑,金魚隻能在圓形的、透明的缸中緩慢地遊動,這象征著我們的父親也隻能在這日複一日的勞作中緩慢地、平淡地生活。他們不太活潑、時常憂鬱,但那條金魚始終是安全的、安詳的,這就是父輩給我們的一切:一個缺乏激情活力、卻安穩無憂的生活園地。而我們或許就是那條被圈養的金魚,遊走在這透明的、無間斷的水波之中,被溫柔以待,感受著這同樣無形的、不間斷的愛。
其實看了那麼多新父母,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後一組。他們篤定地認為孩子是成就他們自己的敲門磚。他們擁有了有錢人的一切,下一步,是找一個孩子來延續自己的意義。
他們迫切向男主證明自己愛孩子的角度,都出發於不得不,那種“我必須找個孩子來愛,否則我的人生將不完整。”
這或許成為了父母自私之愛的原罪,凡事都從自己考慮。
可有時,愛本身,大概可以超越一般人生意義的存在。
通過某種身份責任來塑造自己的意義,本無可厚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人連這點都做不到。可有時,父母之愛,很難用意義來完全定義。那真的是一種發自內心,連心割肉的痛。
那是擦窗工父親割舍不得的每一刻普通又平凡的陪伴。
說到平凡,全片質感特彆像日記。父子間一直未展現難舍難分的高潮場景,而是把情感藏在了全片最後的那枚兒子的眼神,這眼神的下一秒或許會轉化為抱頭痛哭。如同最後的約翰學著兒子玩著幼稚的遊戲,卻淚流滿麵一般。
可這也不重要,因為所有的愛,不舍,傷心,思念都藏在了凝視裡。觀眾看完,會在黑暗的心中或者字幕裡哭泣。
可話又說回來,為兒子尋找新父母的旅程,其實也讓父親對死亡最終釋懷,真正的不得不不是來自於對意義的追逐和渴求,而是死亡。
父親最後是這麼向兒子解釋自己的死亡的。總有一天,我也會離開自己的軀殼,可我會進入到空氣裡,我會時刻陪伴著你,愛著你。
你如果想對我說話的時候,可以和我說,用你的心,爸爸可能沒辦法回答伱,可是爸爸向你保證,你對爸爸說的每句話,爸爸都會聽到!
靈魂的存在與否,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卻會知道,當我們想念一個人的時候,總是會希望,他能聽的到我們的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