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
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自建成後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製。
太和殿麵闊11間,進深5間,建築麵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台基通高35.05米,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簷角安放10個走獸。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
中和殿中和殿位於太和殿後,高27米,平麵呈正方形,麵闊、進深各為3間,四麵出廊,建築麵積580平方米。
黃琉璃瓦單簷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
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後進太和殿舉行儀式。
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裡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裡審視一下耕具。
保和殿保和殿謹身殿、建極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
保和殿高29米,平麵呈長方形,麵闊9間,進深5間,建築麵積1240平方米。
黃琉璃瓦重簷歇山式屋頂。
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
體仁閣體仁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內東側,麵西。
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文樓,嘉靖時改稱文昭閣,清初改稱體仁閣。
體仁閣高25米,座落於崇基之上,上下兩層,黃色琉璃瓦廡殿頂。
下層麵闊9間,進深3間。康熙年間,曾詔內外大臣舉薦博學之士在體仁閣試詩比賦,清代各朝禦容也曾收藏於此。
乾隆年間重建後,此處作為清代內務府緞庫,內設收貯緞繡木架143座。
弘義閣弘義閣高23.8米,屬前三殿區。
黃琉璃瓦,廡殿頂,麵闊9間,進深3間,上下二層,四麵出廊。
弘義閣侍立於太和殿西南側。
初建於明永樂年,名為武樓,明嘉靖朝改稱武成閣,清初改為今名,意為弘揚大義。
清代的弘義閣長期用於收儲宮廷使用的金銀器具等。
想到了這個,荼粟想到了穿越前在網上了解過的“皇朝禮樂展”展廳,這些吧!
乾清門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乾清門麵闊5間,進深3間,高約16米,單簷歇山屋頂,座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