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口,眾多大臣們早就在城門口等著接駕了,有的甚至天還沒亮就到了,就怕來得晚了,被那位誅十族的陛下抓住錯處,給送去天牢裡。
朱棣可不是個好相處的,除了道衍和尚姚廣孝之外,很少有人能夠和這位陛下湊到一個腦回路上去,更是很少有人能夠安撫這位的火氣。
前些年還好,姚廣孝還上朝幫助朱棣處理政務,這些年,朱棣北征不在京城,朝廷上的事大多是朱高熾在處理,朱棣會聽姚廣孝的,那是因為朱棣信姚廣孝。
朱高熾可不是朱棣,對於和尚,道士什麼的都沒太多的興趣,比起佛道,更喜歡儒家,所以,比起姚廣孝來說,他更信任朱棣留下的輔政大臣楊士奇與蹇義、黃淮。
姚廣孝也不喜歡自討沒趣,也就不怎麼在朝堂上提意見了,再加上這些年他年紀也大了,尤其是今年,已經整整八十歲了,杖朝之年。
就是一個平民這麼大的年紀,也有了見皇帝不下拜的特權了,甚至於皇帝,眾多附近的官員,路過他所在的村莊的時候,要是聽說了這位八十多歲的老人,都得去親自拜訪,以表達自己尊老的美德。
姚廣孝八十了,哪怕保養的再好,修行的佛門武功再高深也難以抵抗生命的衰老。而且姚廣孝本身雖然佛法高深,但是在武功一道上並沒有多少天賦,他的天賦大多都點在了各種兵法,謀略之上,哪怕是對於佛經的領悟也在武功之上,內力沒多少,自然難以延壽。
實際上,這種人才若是在高級世界,僅憑借著悟性也能成為一位佛門大修士,可惜的是這個世界佛法,道法不顯,隻有武功,內力才是唯一解。
不對……這可是武明的投影世界,說明在武明之中也確實有這個人在不,這位又是哪位大神通者的化身?身穿僧衣,對佛法有些獨特見解,卻一點沒做和尚應該做的事?莫非是……
朱瞻塵心裡一個想到了一個人,不由得直感歎好家夥,這些大神通者們是一個比一個會玩。
武明以前超脫的是魔元,這一點沒有任何大神通者有異議,甚至於懂得都懂,自從魔祖進入歸墟之後,祂的舊部便縮身在天魔界中不肯出世。
魔道已經被諸天萬界的大神通者們滲透成了篩子,若非後來魔祖看不下去,特意弄來了一個無天魔皇鎮壓魔道氣運,估計五大修行體係之中的魔道早就被其他四大體係蠶食殆儘了。
魔元之前是道宋,“道宋”的“道”是哪個道?自然是仙道和神道的道嘍,神仙道也是自道宋之後成了主流體係之一。
換句話說,道宋的超脫實際上是仙道和神道為了神仙道的傳承特意扶持的。而道宋之後的魔元的魔,自然是魔道的魔,而魔道中的那些大魔神幾乎都是仙神佛人三家的人,尤其是那幾個天魔主,有一個算一個,非仙神即佛陀,魔元越強大,那些天魔主們也越厲害,得到的魔道氣運也就越多,無天魔皇的權柄也就越分散。
雖然無天魔皇雖然名義上是魔道的教主,在魔界有聖人之名,但是,說起權力來,也就在他的一畝三分地上,若是讓那些天魔主在分去一點,說不準祂這位魔皇就要去陪魔祖或者和六天故氣作伴去了。
所以,在人道大神通者,混元教主們決心推倒魔元的時候,這位魔皇實際上也暗中下手了,甚至於最後還讓化身做起了老本行,成為了和尚,跑去帶人端了明太祖欽定的傳人,扶持了另一位“馬上的文皇帝”上位。
朱瞻塵越想越覺得很對味,因為除了這位之外,他是想不出哪位佛門大佬不愛傳播佛法,喜歡跑出來幫人爭權奪利的,而且在朱棣曾經想要封佛教為國教時,還一力推脫。
沒錯,雖然最後沒封佛教為國教,但是最開始的時候朱棣還是想過這件事的,倒不隻是因為道衍和尚姚廣孝對他的幫助,更多的還是為了正統。
眾所周知,當年武明的開創者朱元璋年幼時候沒有飯吃,最後不得不投身入了寺廟之中,出家當了和尚。
可惜的是,和尚沒當幾年,寺廟經營不善就被不得不再次流落街頭化緣,最後加入了明教之中。
但是,那段經曆卻廣為人知,朱元璋自己也並不避諱這一點,反而常常提起此事,以表達自己也是老百姓出身,拉進自己和普通人的關係。
朱元璋自己不這麼想,不代表朱棣一點想法也沒有。朱棣平生最大的心結就是得位不正,哪怕他自詡文成武功遠超大部分的論文,直追唐太宗,卻也顧忌自己是“造反出身”,死後被人詬病。
為此,朱棣不惜自打臉,否定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存在,自稱自己乃是從朱元璋手中接過大明,朱允炆在位的那段時間不過是謀逆篡位而已。
要知道,他當年騎兵靖難的時候,打出的口號可是“清君側”,也就是所謂的“陛下身邊有壞人”。
“清君側”能夠獲得認可的第一要素就是承認如今坐在皇位的帝王的合規性,如今直接否定了朱允炆的存在,這也是變相的自相矛盾了。
一般而言,帝王最忌諱的就是這一點,但是朱棣還是這麼做了,他對於正統的執念不可思議,直到現在他也不肯放過所謂的“靖難餘孽”“建文亂黨”就是這個原因,隻有建文是亂臣賊子,他才能是正義的,光明的,當然也有小部分原因是為了逼出建文帝,拿到建文帝臨逃出宮之前,準備東山再起予以憑證的傳國玉璽——和氏璧。
不過,朱允炆躲得相當謹慎,十幾年了,也沒被他們發現蹤跡,朱棣自然得從彆的地方找補,封佛門為國教有三大好處,第一個自然是如同之前所說,作為聯係朱元璋和朱棣關係的證明之一,便是朱棣上位後仍然不曾忘記朱元璋的遺誌,和朱元璋經常以曾經的經曆自嘲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便是佛門向來有“巧舌如簧”“口吐金蓮”封美譽,論及對百姓的吸引力,遠遠超過道教,甚至於不少王公大臣都是佛門的信徒,有助於宣傳他的光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