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安達市。
在羅安達市的一家茶館裡,幾個德國人正在討論東非近幾年的變化,在羅安達市最常見的外國人就是德國,法國和葡萄牙人,不過他們各有各的圈子。
“通過一五計劃,東非的城市建設水平有了明顯提升,當初我到羅安達市投資的時候,工廠的南邊還都是荒地,短短五年時間裡,大量各種類型的工廠和建築拔地而起。”
“現在東非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我也到訪過西海岸和東海岸的一些城市,這些城市和羅安達一樣顯示著勃勃生機。”
“這些城市人口和歐洲的城市一樣,都在快速膨脹,但是又不像歐洲社會的城市那樣無序增長,大量廉價工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會造成很多社會問題,這在歐洲的城市很普遍。”
“但是東非進城人口的素質顯然是比較高的,這受益於義務教育的推行,但是教育不能解決根本性問題,尤其是就業和城市管理。”
“東非這種指令性國家,反而通過行政手段避開了失業率的問題,在羅安達這座非洲西部最大城市,沒有一個失業人口,絕大多數人的工作都是分配的,並且東非政府希望通過輿論手段來消除工作差異而引發的歧視。”
“包括提高工人地位,抬高部分職業待遇,以及通過報紙等媒介歌頌在歐洲社會普遍受到歧視的一些職業。”
“不過我並不看好東非政府的這種行為,這不利於社會的競爭和進步,不過當下東非政府也不需要考慮這些問題,作為落後國家,東非政府當下的主要工作還是對其他國家進行追趕,所以還不至於頻繁遇上這種煩惱。”
作為德國商人,克洛維見證了一五計劃期間羅安達市的高速發展,同時也賺了不少錢,在這種高速發展之下,機遇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克洛維這種從事商業貿易的人。
東非存在不少外資企業,不過除了投資中高端實業從而獲得東非政府補助和政策優惠以外,也隻有克洛維這種二道販子獲利頗豐。
當然,克洛維對東非的國家政策是喜憂參半的,東非毫無疑問是一個大市場,但是這個市場並不像歐洲那樣自由,所以東非限製了克洛維這種商人的發揮,但是因為東非和德國的關係,所以克洛維這種商人才能有機會從東非獲利。
不過這種情況很快就要發生變化,在1905年6月12日,東非政府進一步就“開放”問題進行了拓展。
歡迎包括英國,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商業群體或者人到東非進行貿易活動,同時東非將進一步開放港口城市作為通商地點,放開一批商品的關稅壁壘,加大和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
貌似東非積極擁抱國際市場,實際上是一五計劃之後,很多工業品東非可以自行生產,並且具有較高的市場競爭力,所以東非政府才會放開部分商品進入東非,同東非相關國有企業進行競爭。
所以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還是東非工業化的提升,目前東非城市化水平顯然比歐洲要低很多,但是通過九十年代和一五計劃的工業建設,東非工業體量已經不輸世界上絕大多數工業強國。
雖然工業化水平依舊偏低,但對應東非的人口規模,即便偏低的工業化水平也也意味著東非工業體量達到驚人的效果。
在1904年,東非城鎮化率大約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在一五計劃之前,就已經達到百分之二十三,一五計劃之後,這個數據顯然不會低於百分之二十三。
東非政府的預估大概在百分之二十五或者百分之二十七左右,雖然隻增加了幾個百分點,但是按照當下東非人口數據,最少也能增加上百萬工業人口。
東非政府的數據大約是三百萬以上,這代表著東非一五計劃取得的輝煌成就,雖然不如前世蘇聯一五計劃那樣誇張,但放在彼時世界上也是無出其右了。
蘇聯一五計劃期間至少有一千多萬人口湧入城市,東非目前人口或許比蘇聯要少很多,但應該也相差不遠。
主要是目前東非沒有展開相關的人口數據普查工作,按照東非人口普查慣例,現在是每十年進行一次全國性人口普查,所以東非人口數據應該在1910年前後才會更新。
不過即便不通過準確的數據,肉眼可見,東非社會的變化是巨大的,像克洛維這樣的商人,他們對東非沿海城市的變化或許有很深的感觸,但是東非廣大內陸地區的變化才是更加驚人的。
在東非韜光養晦的政治下,東非經濟也喜歡遮遮掩掩,包括國防工業,汽車製造業,電力工業等等重要產業,絕大部分都放在內陸地區。
隻有各國外交人員或許通過中央鐵路能對東非發展進行管中窺豹,像克洛維這種商人活動範圍也僅限於東非沿海城市。
目前東非城市有近六百多座,而沿海開放的港口城市加起來也不過才二十多座,所以想通過沿海分析東非的真正實力,顯然是不大可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就拿東部來說,達累斯薩拉姆市和蒙巴薩等城市雖然獨占鼇頭,但是東部沿海城市數量加起來也不過十幾座,而且這些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
這些城市放在東非版圖上,也不過就是二十幾個點而已,刨除這二十多點都屬於東非內陸區域,這種區域的劃分並不完全是按照海岸線來劃分的,而是開放程度。
這樣一來東非內陸經濟占比遠超沿海城市,就拿東非工業最發達的中部地區,重工業占比就達到了全國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雖然沿海地區有非比尋常的優勢,但不至於像前世很多國家那麼誇張,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工業主要還是圍繞資源豐富地區展開,而東非的工業發展資源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區,這也使得東非中部工業占比要遠超過沿海。
這種情況,在這個時代並非東非特例,就比如德國的工業區也在內陸,奧匈帝國工業更是集中分布在波西米亞地區。
而想窺探東非內陸發展情況,對於其他國家而言難度十分大,首先就是身份問題,也就是東非遷都以後,萊茵市的位置深處內陸,從而給其他國家外交人員得以深入東非腹地的機會,在第一鎮市為首都的時候,外國人最遠也就抵達第一鎮市,而第一鎮市距離海岸線隻有區區七十公裡左右,基本上和沿海城市沒有太大區彆。
即便是東非遷都萊茵市之後,各國外交人員的活動範圍也被限製在萊茵市以內,對於防止國外勢力對東非的滲透一直是東非的重要工作。
所以事實上來講,東非就和前世東亞某半島國家一樣,屬於大號的朝鮮,隻不過東非沒有朝鮮那種惡劣外交環境,也沒有美國那種強國對東非進行封鎖。
英國雖然是此時的世界霸主,但是對世界的控製力遠遠達不到前世美國那種過於誇張的效果。
喜歡非洲創業實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非洲創業實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