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新聞台的主持人都被周易這話給逗笑了,用來活躍氣氛的女嘉賓主持更是直接笑得東倒西歪,哪怕是收斂後肩膀都是一聳一聳的,整個演播室內一時間充滿了歡快的氛圍。
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卻在完美回應了問題的同時還保持住了周易一貫以來的外在人設,這可是在台本上沒有寫的答案——
很明顯,上了台之後的周易又開始了他的自由發揮。
“你真的是這麼認為的嗎斯派克,你應該知道我們這個節目的收視率還不錯。”把笑容憋回去的主持人開始控場了,幫忙補充了一句。
“當然。”
周易拽了拽自己西裝的下擺,一副無辜的天真表情:“為什麼你們會有這個疑問,我以為這應該是每個人的共識了。”
“我相信你應該會受到挑戰的,斯派克,這裡可是英國。”
笑過之後的女嘉賓假意鄭重其事道。
對於周易來說,這隻是一個常規的電視訪問,屬於是給他打廣告用的,順帶強化一下自己的帶英粉絲忠誠度——
但對於正在看電視的伊娃·格林來說,她多少還是有點羨慕周易這種表現出來的自戀型外在人格,俗稱大心臟。
是的,羨慕。
今年已經24歲的她已經有了一部許許多多文藝片演員們可望而不可及的作品——《戲夢巴黎》。
1968年,法國文化部試圖解雇亨利·朗格盧瓦,卻沒曾想這一舉動徹底點燃了學生的怒火,引發了一場波及整個法國的學生運動浪潮,史稱五月風暴。
法國的大街小巷布滿了那位來自於中國的教員畫像,無數學生在他的精神激勵下與警察對壘。
《戲夢巴黎》的曆史背景正是源自於此。
意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用這部影片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巔峰尾巴,借電影哀歎於美國的庸俗不堪、歐洲的注定衰弱,並以此向那個充滿了理想主義者的時代致敬。
這是伊娃·格林的個人第一部主演電影,為她贏得了藝術上的肯定,但也為她帶來了生活上的非議。
事業上被看出了影片端倪的部分歐美電影人攻擊,生活中也因為影片裡頻繁出現的大尺度鏡頭而飽受非議。
而後者,正是她想要學習跳傘來發泄壓力的動力源泉。
家人倒還好,雖然她爹是個牙醫,但畢竟她媽、她姑姑曾經都是個演員。
但她過去的高中同學、初中同學甚至於街區附近相熟的家庭、朋友,背後針對她的議論卻從來都沒有停過——
因為她以前走的並不是藝術路線。
那時候她的夢想其實是當個考古學家,喜歡研究古埃及的文物,為此還學習了三年的象形文字。
17歲到英國拉姆斯肯特學習英語,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她應該會走上一條考古學家的道路。
但最後,她還是受了母親與姑姑的影響開始對表演產生了興趣,並以母親姑姑的人脈為跳板,半路轉行開始正式係統的學習戲劇表演。
《戲夢巴黎》上映後,本以為自己心理強大能直麵流言蜚語與指指點點的伊娃·格林顯然還是高估了自己,不得已之下隻得來英國學跳傘發泄自己,也是給自己找點事做——
《戲夢巴黎》之後,雖然她憑借著精湛的演技出名了,還贏得了第17屆歐洲電影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但很明顯2004年的法國文藝界不喜歡走這條文藝路線的伊娃·格林。
尤其是這部電影中還直接出現了那個中國男人的畫像、他的號召,她也不怎麼聽話,時不時說些自己對這部影片的一些藝術見解。
於是,她在法國文藝界沒戲演了。
最起碼目前是這樣的。
也算是被迫轉型的她接了一部法國的商業片《紳士大盜》,是個爛片,她一眼就看得出來的那種,但礙於自己在商業片裡沒咖位,還是硬著頭皮去演了個配角。
想讓她回去低頭認錯那是不可能的,大不了就去好萊塢,憑借她的演技演演配角都能混飯吃。
實在不行重操舊業,回家學考古去,家境負擔得起。
比起周易的歌,她更羨慕周易在鏡頭前接受采訪時的這種姿態——
因為她喜歡的是古典樂。
在藝術屬性上,古典樂畢竟是現代音樂史上無可爭議的O.1。
她也會製作一些純音樂。
比如《戲夢巴黎》這部電影,她不僅是主演,同時還根據影片的藝術內涵完成了片中幾場配樂的編寫和主題曲的創作,實打實的藝術天分溢出了。
“隻能說不愧是法國人。”
同樣在酒店看著自己參與錄製的節目播出,周易摩挲著下巴,將錢江送過來的資料扔在了茶幾上,喝了口紅茶:“藝術天賦確實可以。”
“我說之前她怎麼不找你要聯係方式,看起來她指不定就是那種喜歡站在藝術鄙視鏈頂端的女人。”
吃著哈密瓜的錢江樂嗬嗬的調侃了一句。
眾所周知,在世界範圍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音樂鄙視鏈當中,古典音樂都是站在金字塔尖的人上人存在。
連周易的一些歌都是取材於這些古典音樂的。
“拉倒吧你。”
周易雙手枕在腦後,悠哉悠哉:“不過她這風格倒是很不符合我對法國人的刻板印象。”
沒記錯的話,這位是後來寧願丟機會丟角色也不願意向好萊塢權利大佬韋恩斯坦舉起雙手做出法**禮的,把向來無往而不利的韋恩斯坦都給搞得氣急敗壞了,這一點就很不法國。
錢江:“……”
我滴個乖乖,這是能說的?
“少看點那些有的沒的,萬一以後說漏嘴沒人能幫得了你,這裡可是英國。”錢江也隻得慶幸此刻隻有自己在場了,連助理都不在。
這要是被英國媒體捅出去,那樂子可就真大了。
英法百年友誼可不是吹的,有這種侮辱人的言論出來,那英媒那可不得敲鑼打鼓恨不得拿著個大喇叭去法國街頭重複一萬遍。
眾所周知,英國人對於辱法的追求從未停止。
而對於法國媒體來說,辱英這種事同樣也是他們所擅長的——
就在英國天空新聞台對周易的采訪節目播出後,在法國也拿下過冠單、在法國也有著較多粉絲的周易便立刻得到了法國電視台的偏愛。
第二天,法國最大、曆史最悠久的全國性電視頻道TF1(Télévo&bp;Fraa&bp;1)旗下記者瑪埃勒就以最快的速度曲解了周易的含義,並第一時間趕到了嘲笑帶英的現場——
“很明顯,英格蘭人在自己的地盤上遭到了斯派克的輕視。我不是很想說這句話,但上帝,這群英國佬身上有一星半點的藝術細胞嗎?不,他們沒有,他們隻有炸魚薯條……”
法國綜合性電視台TELE記者盧卡斯更是直接公開嘲諷英國人麵對周易的無能為力——
“麵對周易的強勢入侵,英國樂壇就像是一個任由他索取的可憐女人,你懂我的意思嗎?他們連一個小小的冰島都收拾不了!”
“斯派克在英國足足擁有13首冠軍單曲,上帝,他總共也才隻發了兩張英文專輯……”
周易目前一共二十多首歌,在英國去了一大半都是冠單。
他在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四個國家的冠單數捆一起都不如英國一家。
這就是沒有藝術細胞隻能任由外來者予取予求的鐵證!
英國人,冒充藝術國度!
這下輪到英國媒體不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