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震驚與困惑之中,監工們立即開始忙碌起來,按照詔令的指示,對工匠和民夫進行登記和分組。
由於各郡都正在積極建設學堂,所以雖說是調配至各郡,但實際上大部分工匠都將回歸自己所在的郡縣參與建設工作。
民夫同樣如此。
此地數十萬人,除徒刑者,都將優先遣返回鄉。
人群中,工匠和民夫們都是交頭接耳,神色焦慮。
一個手持鑿子,身材魁梧的石匠大著膽子走到監工麵前,小心翼翼的問道“監工大人,這詔令到底是何意?我等接下來又要去往何處啊?”
監工停下手中的筆,抬頭看了一眼圍攏過來的工匠和民夫,若有所思道“根據詔令,除了必須完成勞役的徒刑者,你們中許多人將有機會優先返回自己各自籍貫地,參與當地建設。”
“至於具體做什麼,等你們回去之後自然有當地官員告知安排。”
居然都是真的!
他們沒有想錯!
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分為兩撥,一部分用於修建阿房宮,另一部分則用於修建驪山陵墓。
驪山陵墓已經修建了三十五年,他們原以為阿房宮也要修個數十年,卻沒想到,如今僅才一年,就停止了?
雖然覺得不可置信,但監工的話直接就卸下了他們心中的千斤重擔,也讓那一直緊繃著的神經得以放鬆。
民夫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人興奮地說“歸鄉有望,甚幸也!吾已一年未曾見到家親矣。”
也有人有些擔憂,“未知還家後,生計何以為繼?”
“能在自家鄉土勞作,勝卻遠役千裡,近家則心安也!”一位年長的工匠眼中閃爍著欣慰的光芒。
“以往在這,歸期無望,今得還鄉,或可常與家人團聚,幫著家裡種種地,抱抱孩子,那日子才有盼頭。”
“可不是嘛,離家近,能奉高堂,撫妻教子,這比什麼都重要!”
聽著吵鬨的議論聲,監工不得不提高聲音,大聲喝道“都莫要多言!速速登記分組,此乃陛下之詔,不可違抗!”
儘管工匠和民夫們內心依舊充滿了期待和喜悅,但也隻能暫且安靜下來,等待著後續安排。
另一邊。
隨著報紙的傳播,起初,街頭巷尾的議論風向主要還是圍繞著右相立科舉、推私學等事宜。
但隨著周報內容的傳播,口口相傳中,百姓們也終於逐漸了解到了一些相關事宜。
於是,風向陡然一變,百姓們或在田頭,或於街頭,交頭接耳,全都開始議論起了李相上言歲末廣施振恤之事。
“聽說了嗎?朝廷要統一祭祀慶典,還要在歲末廣施賑恤,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啊!”一位老者拄著拐杖,笑嗬嗬露出了稀疏的牙齒,眼睛都快眯成了一條縫。
“是啊,李相還提議明年送種子和幼苗,引導我們種植,這樣我們就能自給自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