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子聲此起彼伏,三個民兵團從城牆上撤下來,正在重新組隊。
工兵營、輜重團接替他們,繼續守衛城牆,和蒙古人接戰。
此時,蒙古人改變打法。因為傷亡太大。已經改全麵進攻為重點攻擊了。
主攻方向在北城,投入了足足有三萬人,東城和南城人員減少到不到一萬人。
汗阿海和布顏阿海,打算集中力量,突破一點。
東城和南城的戰鬥力度,大大減弱。已經變成了佯攻。
蒙古人都是利用各種物體,包括屍體掩護和城牆對射。火槍和弓箭你來我往,猛烈對射。
這時候,北城才是真正的戰場。
蒙古人集中兵力,一波接著一波的不停衝擊。部分外牆鋼板已經出現了變形和損壞。但是鋼管腳手架十分堅固。蒙古人根本推不倒,也破壞不了。
雙層鋼管支架,有效的抵抗了蒙古人的衝擊。
每一次衝擊到了城牆下,守軍就用連發火門槍和手榴彈反擊,把其打回去。手搖加特林機槍,密集的掃射其縱深兵力,打亂其進攻序列和隊形。
傷亡太大了,這座車城就像是旋轉的刀架一般,給蒙古人放血。
撤下來的三個民兵團,此時,簡單吃些東西,休息一個時辰後,集結在北城牆的內側空地上。
他們盤膝坐在地上,全體著板甲,手持三米多長的瑞士長戟,按照營為單位,組成戰鬥隊形。
一個營五百人,組成五個並列的小方陣。一個小方陣一百人,正好是一個中隊。橫豎方陣都是十個人。
一百多個方陣,已經集結完畢。
火藥助推榴彈營,每一個伍,裝備發射器一支,另備四個彈藥兵。每個百人方陣,配屬一個榴彈伍。
發射手,除了發射器上一枚榴彈外,後背攜行四枚彈藥。彈藥手每人攜行十枚榴彈。另有雙管短火銃作為自衛武器。
這樣,每個伍,共計備彈一個基數,總數四十五發榴彈。
楊凡親點周遇吉千戶為主將,帶三個團的民兵出擊。
三個團的民兵,一共人,加上擲彈兵營500人,合計人,即將出城與蒙古人血戰。
周遇吉是明末少有的良將,他和孫傳庭等文臣知兵不一樣,他是吳三桂那種純粹的武將。
周遇吉出身遼東。字萃蓭,明末錦州衛人。
按周氏家譜稱其原籍為今江蘇睢寧風虎山。但遠祖時,就遷居山東蓬萊。之後再度遷居遼東錦州。他本人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
楊凡從心裡尊重忠臣良將,看不起吳三桂之流。
周遇吉夫妻二人最後在山西寧武關,以三千人對抗闖王三十萬眾,逼得闖王幾次想要放棄退兵。最後經過苦戰,雙雙力戰殉國。
每次讀到這裡,他都非常痛心。
明末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崇禎皇帝的夾袋裡,各種人才,大把大把的。
可惜他一個都沒有用好。
最後一個大才,就是孫傳庭。
皇帝把他從錦衣衛大獄裡拎出來,讓他去和闖王拚命。
此時孫傳庭已經被冤屈關押了四年多,以待罪之身出任督師。
皇帝始終不信任他。
即使最後戰死,皇帝還懷疑他詐死,還迫害他的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