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之所以裝備30口徑的加特林機炮。主要就是因為,這個口徑的彈藥可以裝霰彈。
19世紀漂亮國設計了幾種大口徑的加特林機炮,都是為了把子彈做成霰彈。通過增加霰彈的大麵積布撒,實現更大的火力密度。
粗大的30子彈中,填充的可以是一個獨頭彈。用於攻擊車輛和船舶、工事等硬目標。或者彈頭是幾十個小鋼珠。
每一發子彈打出去,都是密集的餅狀彈雲。這可以有效對付密集陣列的步兵和騎兵。
在內戰中這些設計都是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自然也被楊凡借鑒。
剛才楊凡等人進來時,那些扛著彈藥箱跑出去的水兵,就帶著這兩種彈藥箱子。
準噶爾人憤怒的怒吼聲中,密集的弓箭和火槍劈裡啪啦的落在了船上。但是,並沒有造成什麼像樣的傷害。
水泥船儘管不是鐵船,但也是十分堅固的。準噶爾人的箭頭都是鐵箭頭,這一點要比漠南那些同胞強的多。但在堅硬的特種水泥麵前,完全沒有效果。他們的火銃有的直接打出一個白點,有的重型火繩槍則能蹦下來一小點碎片。
船上的人一點都不擔心,回去塗抹一下就好。
中亞總體上資源更加豐富,而且民族國家多如牛毛。這裡又是歐亞大陸的心臟,交通四通八達。
自古以來,漢代時期,這裡就有希臘和羅馬的銀幣流通。這是因為這裡的商路四通八達,處於樞紐地位。而東西方各種技術更是彙聚在這裡。
這裡的軍事資源是豐富的,軍事技術也從來不落後。
30機關炮的射擊聲,沉悶而又巨大,震耳欲聾。射擊時底座震動,全船都能感覺到震顫。遠不是燧發槍步槍和火繩槍能比的。
畢竟這種子彈,不僅是口徑大,而且彈體長的多。發射藥裝藥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隨著加特林槍管開始轉動,密集的子彈噴出槍管。在前方拉出來一條火線,像是一條死亡的電鋸。向著河岸上,越聚越多的衛拉特士兵掃去。
因為對岸是密集的步兵和騎兵,所以水兵們用的霰彈。那些站在河堤上的步兵除了用弓箭射擊外,就是站著給火槍裝彈,然後射擊。騎兵則在後麵奔馳,一邊機動一邊射箭,這樣可以減小他們的中彈幾率。
機炮的每一顆子彈都裝了25枚小鋼珠。這些鋼珠都是現代報廢的生鏽滾珠做的。在強大的動能下,足夠穿透這個年代的所有鎧甲。
即使是歐洲的板甲也不在話下。此時的歐洲板甲也不過是鐵質的,極少用鋼材做的。這個時代,英國的坩堝煉鋼產量還低的可憐。
一發子彈下去,25枚小鋼珠,直接會把這些鐵罐頭,打成馬蜂窩。
加特林槍管高速轉動著,越轉越快。彈殼像是暴雨一般的,從退彈口傾瀉出去,落進下麵一個撐開的麻袋中。被收集起來,這些彈殼還要用來複裝彈藥。
畢竟,這個年代銅就是錢,彈殼上不能隨便丟棄的。楊凡家大業大也不能這樣敗家。
打出去的是包鉛鋼芯彈,因為鉛彈比較軟,能夠緊密貼合槍膛,防止漏氣,射程更遠。目前的金屬定裝子彈都是鉛包鋼芯彈。下一代全麵換裝後裝線膛槍管後,彈頭將使用覆銅鋼芯彈。
從駕駛室的玻璃窗向外看去,一條通紅的火鞭,劃著s形路線,來來回回的向著岸邊的衛拉特戰士掃去。
上一秒這些因為半夜被燒了帳篷和物資,憤怒的臉頰通紅的勇士們,還在一邊射箭,一邊跳著腳的大罵。下一秒就被鋪天蓋地而來的密集彈幕,像割倒的麥子一樣,一片一片的掃倒了下去。
前排的人還沒反應過來,就被打成了一大片碎肉,向後飛濺。
這些鋼珠的威力是如此之大。巨大的動能麵前,他們胸前的皮甲,甚至是魚鱗甲、紮甲統統沒用,根本擋不住。
中彈的人基本被打的千瘡百孔,肢體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