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什麼武器最貴,大家肯定猜不到。
古代最貴的武器是箭。
其實,弓箭這種武器,不但弓非常貴,製作複雜時間長。而箭作為耗材,真的是用不起的。
按照《大清會典事例》記載雍正時期,青鶴翎做的箭。一等的。每五枝18兩,2等16兩,3等14兩。蟬鵝翎做的箭,一等的每五枝17兩,2等15兩,3等13兩……芝麻雕戰箭,每百枝八兩,雁翎做的箭,每百枝五兩。
要知道清代的馬甲,一個月的餉銀才二兩銀子,外加喂馬的草三十捆,大豆三鬥,其他馬料若乾。養馬銀不到一兩。而步兵則隻有月餉銀一兩銀子。其他還有些補助。
這點錢,自己置辦箭矢怎麼用得起。國家發的箭很少,基本部夠用的。他們隻能在戰場上搜刮,同時把射出去的箭,儘量的撿回來。真心扔不起啊。
上麵的記賬中,根本沒有沉重的雕翎箭。雕這種生物,可不好射獵。那是射雕手才能乾的活計。如果射不到大雕,做個屁的雕翎箭。
就以最便宜的箭來說,一個人一次演練都要花費05兩。而火繩槍子彈花費最多的都是火藥。火繩槍除了置辦槍支的時候投入比較大外,其他時間消耗的火藥和鉛彈真心不貴。
鉛又不是什麼貴金屬。
而箭這種東西,箭簇要用精鋼,最次也得是好鐵來鑄造,要不然不夠鋒利。破甲箭最好用三棱形的鋼來做。沒見楊凡的火槍鉛彈內部都要裝鋼芯嗎。不然破甲就效果不好。因為鉛彈太軟了。
清弓非常好用,是以滿洲弓為基礎,融合了開元弓的一些特點,而形成的製作較為精細的筋角反曲複合弓。清弓射速快,破甲能力強勁,明清鼎革之際,後金軍的弓箭麵對明軍火器並不落下風,可謂達到了中國古代弓的巔峰水平。
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無論射程、射速還是殺傷力,清弓與英國的步槍相比都不落下風。但就是訓練成熟的弓箭手不易。箭的成本尤其高。產量還受到很大不可抗力的限製。
大規模的戰爭中,配的起弓,卻很難用得起好箭。
箭由箭鏃、箭杆、箭羽、箭括四部分組成。
清之前大多選取竹木為箭杆,最早的矢為木製或竹製且無鏃。清代箭鏃由金屬鑄成,“凡鏃冶鐵為之”。清代“箭笴(箭杆兒)以楊木、柳木、樺木為質”。
製作非常繁瑣,講究非常多。技術要求也很高。
如箭杆為竹製,為確定箭括所在位置,需要先觀察竹木的陰陽麵,往往陽麵較陰麵更為堅硬,也更重一些。
將竹木置於水中,朝上一麵為陰,水中一麵則為陽。
用於搭弦的卡口部分—箭括,則應取陰麵和陽麵的分界線,“刻銜口以架弦曰括”。
箭羽選取鳥翅和尾上長而硬的羽毛,夾在箭括兩邊,上下、左右對稱設置,以便箭發出後在橫向與縱向達到平衡。
因為那個時代可沒有木工車床,車出來標準圓形箭杆兒。用手工削,那成本就不用說了吧。箭杆兒不直,或者橫截麵不是正圓形,射出去不可能準。
而箭杆兒還有材料問題。
箭杆兒的材質最好具有天生渾圓、質地堅實、材質目間稀疏、顏色如栗等重要特性。清代箭杆選材多為六道木(忍冬科植物),木材堅韌,在北方的秋冬季節不易開裂。而且加工方便。
最後的箭羽,這東西可要從飛禽身上弄下來。飛禽哪裡會站在那裡,讓你拔光了毛。老遠看到人就飛了。
大規模的戰爭,或者長期戰爭時,搞不到大量飛禽的羽毛。隻好撲殺百姓養殖的大鵝,用鵝毛做箭羽。
這種鵝毛箭,性能就不提了,湊活著用吧,反正總比沒有強。射手最好祈禱戰場彆刮大風。不然飄到哪裡去了就不好說了。
崇禎冷冷的看著箭頭上的lo,寧遠軍三個字十分清晰。
他轉頭看向塗山。塗山庸今天也被叫來參加平台會議。其實崇禎根本不信,袁崇煥真的會向滿桂的軍隊射箭,前天還有謠言說是滿桂的軍隊路過袁崇煥的大營時,遭到了炮擊。
塗山並沒有表現出多少興趣,隻是小聲說道“陛下,彆忘了趙率教那支軍隊。”
崇禎一愣,然後秒懂了,這是怎麼回事。
趙率教千裡趕來京城,結果在遵化被包圍,全軍覆沒。既然弓箭這麼昂貴和供應緊張。清軍肯定會希望多繳獲些箭矢的。把趙率教他們的箭拿來用再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