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已經進入夜禁,空曠的街道上漆黑一片。
通化門長街上卻有一團火影在大道上快速漂移。
今晚萬年縣無金吾衛巡邏,火影一路沒有遇到阻攔,一直馳騁到長安最東的通化門下。
柳仲郢知道過了這道門,他可北上河中府,可東去河南府,也可南下山南兩道。
他準備去藩鎮搬救兵,希望還能來得及。
柳仲郢舉著火把,在距離通化門不到十丈時勒停坐騎。
他還未開口,便聽到城樓上有人大喝
“城下何人,膽敢犯夜擅闖通化門?”
“右散騎常侍柳仲郢請求出城。”他答道。
須臾,城門洞處走出一隊披甲兵。
為首一人詢問“柳常侍可有印信?”
柳仲郢離開望仙台時,李德裕將自己持有的監門衛印信和兵部尚書李固言持有的印信全都交給了他。
柳仲郢將兩份印信遞給城門衛。
城門衛拿著印信登登登上城樓。
不多時,城樓上探出一個肥頭大耳胡子拉碴的圓腦袋。
胡子男高聲詢問
“你還缺一份印信,京兆尹印信呢?”
依據大唐城門管理製度,長安每個城門都由三名守將領導。
分彆是城門郎,監門將軍和中郎將。
三名守將官職雖有大小,卻互不隸屬。
城門郎在隋朝之前叫城門校尉,歸京兆府管理。
監門將軍歸南衙十六衛中的左右監門衛管理。
中郎將則歸兵部尚書直管。
宵禁之後若有人想出長安城,必須同時持有三位守將主管領導的印信才能通過。
即便三權分立,也很難防止城門守將串通一氣勾結叛軍。
二百一九年前,玄武門的城門郎叫常何,中郎將叫呂世衡,監門將軍叫敬君弘。
他們仨隸屬於兩個陣型。
城門郎常何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呂世衡與敬君弘則是秦王李世民的心腹。
後來常何在關鍵時刻反水背叛李建成,與呂世衡與敬君弘一起為李世民打開城門,才導致玄武門之變的發生。
否則曆史上唐太宗叫什麼,還真不一定。
此刻柳仲郢正被通化門的城門郎盤問。
他淡定回道“天子有急事遣我出城,走得匆忙,還沒來得及去京兆府開具印信。”
大胡子男語氣不容置疑回道
“那可不行啊,你也熟悉薛京兆尹的脾氣,若被他知道卑職敢私放沒有印信之人出城,我就有是十個腦袋也不夠他砍的。”
柳仲郢人在矮簷下,不得不好言央求。
“劉譚,本官三個月前還在京兆尹任上,還是你這城門郎的上峰,看在你我共事一場,能否通融一下網開一麵?我與薛元賞很熟,回城之日定然給你補上印信。”
劉譚聽後在城樓上發出嘎嘎嘎的狂放笑聲。
“那你三個月前為何不對神策軍的劉詡網開一麵?可憐我堂弟一生悲苦,最後竟被活活打死在京兆府的大堂上,他找誰說理去?”
柳仲郢震驚問道
“劉詡是你堂弟?”
“正是。”
冤家路窄,柳仲郢知道通化門算是過不去了。
他無奈調轉馬頭,想要往南走,去下一個東門。
這時,他忽聽樓上劉譚問
“你要去春明門嗎?”
“……”
柳仲郢不想理他,正要揚鞭時卻聽劉譚又道
“那幫我給齊城門郎帶個好吧。”
柳仲郢詫異回頭,感覺劉譚話中有話。
下一秒劉譚便語氣嘲弄地繼續道
“柳常侍不認識他嗎?齊城門郎是被你當街杖殺的神策軍都尉吳有才的表弟。”
柳仲郢震驚,怎麼會這麼巧?
劉譚繼續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