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吳伯宗、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邊朱棡宴請藍玉,另一邊趙庸也是計上心頭。
勳貴這邊生意遲遲沒有進展,大家都不願意先出錢修停車場或者倉庫,這可不是小數目,萬一賠了怎麼辦?
而且各家的態度都是我出錢可以,彆家也得出。
趙庸從中協調,結果一場股東會開的是麵紅耳赤,惡語相向。
無奈之下,趙庸隻能拿出一個辦法“那就拖,拖住興國商會,用紙鈔換銀子。隻要把他們的現錢給換完,他們就沒有現錢拿來周轉了。”
現如今紙鈔的信用很低,百姓們還都不是打心眼裡認可。
要不是朝廷強製性的承認紙鈔的可信性,商戶們都不會承認這紙鈔的購買力。
趙庸的打算就是把紙鈔全部換給興國商會,隻要沒有銀子,興國商會手裡的就都是紙鈔,到時候明裡暗裡添油加醋,這紙鈔說不定就這麼作廢了。
其餘幾個勳貴一想,這主意不錯。
也就紛紛答應了下來,當晚就把紙鈔送到了趙庸府上。
而各家紙鈔的數量也不在少數,朝廷回收了紙鈔之後並沒有廢除紙鈔項目,而是繼續通過官員俸祿、物資采購等方麵將紙鈔流通出去。
這對他們來說那是巴不得啊。
對於這些勳貴們來說,錢還得是真金白銀實在,放在自家庫房裡,那是一輩子也不怕貶值。
各家的紙鈔隨便聚一聚,就有七萬多貫。
而趙庸更是無恥,居然還大張旗鼓的讓人拿著紙鈔去兌換。
有了朱元璋那一日在銀商行的授意,趙庸的這種行為倒是顯得合情合理起來。
……
“這樣換下去,一百多萬兩很快就換完了。”
城樓上,朱元璋負手望著銀商行那絡繹不絕人來人往的場景,心裡不由得有些心痛。
朱標暗自笑了笑。
“父皇這是……心疼了?”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有些沒好氣的道“老四的事咱還沒怪你呢,老三說什麼你都答應,跟高麗以朝貢來通商這事這麼大,你居然就給許出去了,你啊,對你這倆弟弟太溺愛了。”
朱標微微一笑。
抱著雙手迎合著朱元璋的話點了點頭。
“是,兒臣知罪。”
朱元璋看了朱標一眼,負手道“文官那邊,沒找你說說情?”
朱標沉吟了一下,麵色已經給了朱元璋答案。沒說情是不可能的,孔希言這件事可不是小事,事關孔聖人之後,文官那邊早就是急的團團轉了。
“若是真的查辦,孔家可沒什麼好下場。”朱元璋道。
隻是,朱元璋話到一半,又覺得氣不過,有些森然的冷聲道“但咱給過他們機會了,是他們自己不識好歹!怪不得咱!”
“仗著自己家裡的權勢就為非作歹,咱大明還是給老百姓說話的大明嗎?要是不處置,跟當年元朝的那些不拿漢人當人看的貴族有什麼區彆?”
“咱朱重八不想到頭來,被老百姓說咱是跟那些人是一頭的,合起夥來欺負老百姓。”
“百姓們苦,每天辛辛苦苦的乾活,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不能讓他們寒了心,把咱大明,咱朱家給看扁了。”
朱元璋深呼吸一口氣“咱跟你說這些,也沒說要把孔家就給絕了。”
想到這,老朱的眼神一下子有些悵然起來。
“天下都以孔聖人的學問為正統,可到頭來,反倒是孔聖人自己的後人沒有學個好。這讀書人們都覺得聖人說的就是對的,他們信得……到底是聖人,還是咱呢?”
這是朱元璋的靈魂拷問。
也是詢問朱標。
到底是聖人說的對,還是他朱元璋說得對。
“咱……,想起了一個人。”朱元璋沉聲道“此人名為吳伯宗!”
朱標抬頭,有些驚訝道“父皇也知道吳伯宗?”
“哼哼,去大同的時候,這個吳伯宗可是給咱留下了好一個印象。標兒也知道此人?”
朱標點頭“是,此人學問做的不錯,當初父皇下旨作廢成績的時候,兒臣覺得可惜,故此將此人交給了老三。”
朱元璋叉腰,有些感歎道“此人學問確實不錯,雖離經叛道,將李敏給氣的不輕,卻也是條條有理。”
……
這邊正說著吳伯宗,那邊的吳伯宗正好就經曆了一場大事。
大同府,自吳伯宗成為漠南總教諭,主管漠南文教之事之後,便一直是處於一個受人唾罵的狀態,因為吳伯宗所建立的‘新學’經由那些教師的傳播,成了一門可曾之為邪門的學問。
吳伯宗的教育觀點和那些原先保定來的夫子有著天壤之彆的差距。
並且,吳伯宗還公開批判了後世大儒對聖人學問理解的過錯,將原本儒家的‘以詮釋孔孟之道’的理解改成了‘孔孟之道在於簡,敏於行’。
這一下子,抨擊吳伯宗的人一下子就多了起來。
先是那些夫子秀才,畢竟他們是讀聖人學問養活自己的,不管是做學問還是教人學問,那都是靠著自己對聖人學問的理解做到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可吳伯宗居然說他們做錯了。
這讓他們如何能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聊?
這些個夫子秀才將事情一傳播,很快就傳到了孔家的耳朵裡。
孔家也當即表態。
“你就是一派胡言。”
隨後,好些個大儒更是不遠千裡的北上大同,怒氣衝衝的要給吳伯宗這個小輩點顏色看看。山東號稱孔孟之鄉,大儒學士數不勝數,一些書院的山長,都紛紛出山,前來給他們的學問正統討個公道。
除了大儒學士,還有民間清流,更有學子門生。
隻能說,孔孟之道在天下的傳播之廣泛,可以說是天下第一大派。
是一個人都能看得出,吳伯宗這一次可以說是踢到鐵板了!
“哼,無知小兒,公然抨擊聖人學問,不過是跳梁小醜!”
“這一次,聽說連吳伯宗老家撫州的清流都來了,這是清理門戶來了。”
“大家都約好三日後登山門,這下子吳伯宗的新學可算是臭名昭著了。”
“好好地漠南總教諭不踏踏實實的乾,非得顯得他激靈去搞什麼新學,這回怕是連老祖宗都認不出了。”
大同城中的人們議論紛紛,他們大多數都是來看戲的學子門生,而更多的則是來找尋機會的。這一次如此多的大儒齊聚大同,隻要能夠得到某個名師的舉薦,說不定就能入朝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