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徐安的軍事理論,義軍老本兵官軍家丁,這兩個軍隊中的特殊群體是不應該存在的,他的存在就代表著這支軍隊出了問題。
明軍是因為國家的稅收減少朝廷又揮霍無度導致國防支出不足,再加上各級文武官吏層層貪汙盤剝,最後落到一線作戰部隊手裡錢糧根本不足以維持軍隊的正常需求。
所以在這種背景之下,明軍的將帥為了在戰場保住自己的小命也為了間接性的保衛大明朝,從而不得已不去吃空餉喝兵血來養一支小股精銳家丁,有的將帥甚至還自掏腰包出來養家丁。
這個就是明軍家丁出現的一個重要條件之一,一支正常的軍隊是不可能有家丁這種畸形的產物。
義軍出現老本兵也是時局逼迫之下的一個無奈的選擇。官軍不管怎麼說總歸還是有一些錢糧供應的,畢竟官軍的背後站著的是大明朝一整套的官僚體係為其服務,雖然這套體係已經腐朽了,但是依然在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而義軍就不一樣了,義軍的錢糧全靠去打糧獲得,今天運氣好吃了一個大戶賺的盆滿缽滿。
明天運氣不好出門打劫遇到官軍,大戶沒吃著反倒是吃到了官兵銃子,結果錢糧沒搞到還丟了一些物資。
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義軍過的是一種有今天沒明天的生活。
那些沒有進取之心隻想著得過且過的義軍首領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搞了一波大的就胡吃海喝,沒吃到大戶就啃樹皮草根。最後不是因為經營不善產生內部矛盾導致散夥,就是叫官軍給滅了。
而一些頭腦清醒有誌向的義軍首領則是會精打細算,把錢糧都用到正處絕對不會瞎浪費,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所以老本兵就應運而生的出現了。
官軍和義軍某種意思上是殊途同歸,都是因為缺乏錢糧供應最後不得已不走上這種小股精銳為主,饑軍饑民組成的炮灰為輔的發展路線。
徐安是祖上出過將軍,也算是將門之後,對明軍的這種情況自然是非常了解的。徐安認為一支軍隊最終還是要以重兵集團為主力進行大兵團集群會戰為發展方向。
而不應該以小股精銳家丁為主力去打大兵團作戰,小股精銳部隊在應付小規模戰鬥時確實比重兵集團要好用的多,但是像大明朝這麼大體量的國家怎麼能專門依靠小股精銳來維持國防呢?!
大明朝從薩爾滸一路輸到現在再到後麵一路輸到鬆錦就是最好的例子,充分說明了家丁製度的失敗。
徐安也是通過大明朝對外作戰的失敗敏銳的看出了這一點。
徐安現在堅持搞老本兵這種小股精銳也不過是應付當下而已,這隻是一個過渡的手段,等到時機成熟了依舊還是要打造一支大規模的重兵集團。
所以徐安給王鐵反複強調過,老本兵隻是現在暫時的一個手段,千萬不能對其產生依賴,日後還是得改回來的。
今天晚上徐安和王鐵、趙勝兩人聊到深夜才休息,今天晚上王鐵和趙勝兩人都受益匪淺。
當世不比後世,後世要想知道什麼知識上網去查就行了,實在查不到的花點錢也能弄的到。
而在當世就不同了,知識都是被壟斷的,哪怕是一些公開的知識你不花點代價彆人也不會告訴你。而像徐安說的這種軍事理論知識,你花錢也買不到!
也就是徐安現在走投無路需要找個容身之地,再加上王鐵對他也是極為客氣和禮遇,王鐵又不計前嫌的委他以重任。
就是在這種種因素之下,徐安才將自己家傳的一些知識拿出來分享給王鐵。
徐安所製定的老本兵製度阻力在上而不在下。
鐵營的老本兵選拔是公平公正公開的,你身體條件不達標不過關那隻能怨爹娘沒給你生個好身體,弓馬等技能不行隻怪你自己平時不好好訓練,總之選不上你怨不得誰。
所以下麵的弟兄可能會對老本兵的待遇頗有微詞,但是人人都想著鑽進去當老本兵,最終也是隻恨自己為什麼沒有選上老本兵,而不會去怨恨老本兵的出現。
所以下麵的阻力是不存在的,就是要看王鐵是否願意分出老本兵來給其餘幾個頭領。
王鐵對此也沒有意見,這樣一來上和下的阻力都消失了,至於中間的阻力那基本上就沒有。
首先王經緯他們幾個管營聽到要給他們一人分一百老本兵的時候一個個都舉起雙腳來讚同。他們看向徐安的眼神比以往也和善了許多,極大的緩解了因為徐安整肅軍紀而引起的雙方矛盾。
至於其他的千總、把總和總旗倒也沒有什麼話說,畢竟他們的待遇也不錯不比老本兵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