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小事,侯爺又何必非本將不可?”
與上次送禮不同,尤惟明言語雖不乏恭敬,態度卻極為強硬,緊跟著說道“鄯州三軍,不止本將一人。”
中軍不讓新兵入營,左、右兩軍就能夠讓嗎?
江景辰沒有那麼天真,當即轉言道“自古文武相輕,本侯想不明白,是什麼原因致使你與本侯不對付?”
尤惟明眸中異色一閃而過,猶豫片刻,緩緩開口道“你可曾上過戰場?”
不等江景辰回答,尤惟明自顧自繼續說道“你不曾體會過戰場凶險,不曾與敵寇搏命廝殺,不曾親眼見同胞死於亂刃之下。”
好像說了什麼,又好像什麼都沒說。
江景辰不由默然。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這句話出自《宋史·嶽飛傳》。
試問,真正不惜死的武臣能有幾人?
江景辰想的明白,卻是心口不一,當即出言嗬斥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你身為歸德將軍,何懼一戰?”
隴右邊軍之勇猛,天下無人不知,無不讚歎。
身為鄯州中軍主將,尤惟明當然不是懼戰之人,當即直言道“侯爺京中為官,有所不知,西域不比北境。”
吐蕃早已成為大周附屬國,其境內遊牧民族雖多,但卻沒有部落膽敢越境生亂。
或者說,早在吐蕃稱臣之後,西域就已經屬於大周國土。
這便是許多官員反對聖上興兵的原因之一。
京城文武百官,京外地方文臣武將,沒有幾個人能夠理解聖上為何要大動乾戈。
江景辰知道。
他知道哪怕換了一個時空,曆史的發展也依舊相似。
吐蕃國賊心不死,有朝一日必定還會攻打大周。
且不說當今聖上比不了太宗皇帝,即便能夠相提並論,朝廷也沒有那麼多名臣名將可用。
如今的吐蕃國力尚未達到巔峰,在被動挨打與主動進攻之間,自然是要選擇後者。
附屬國也是國,該打就得打。
不打仗,世道怎麼會亂?
世道若是不亂,那還怎麼謀奪天下?
思緒瞬間,江景辰不等尤惟明開口回答,繼續嗬斥道“似你這般武將,比之兵士不如,本侯實不屑與你為伍。”
話鋒忽然一轉,接著道“念你之前送本侯一禮,本侯話與你知,聖上早有聖諭示下,聖言軍中若有反戰者,皆可貶其為民。”
尤惟明瞳孔猛地一縮,臉上儘顯慌亂之色,稍作思索,拱手道“侯爺誤會,我並非反戰。”
他不能確定江景辰身負聖諭,同樣也不能確定江景辰沒有。
這種情況之下,最好的選擇就是將禍水東引。
心中有了抉擇之後,尤惟明直言道“新兵不入三軍大營,實乃上峰之意。”
江景辰喝問道“哪個上峰?”
尤惟明陷入猶豫當中。
江景辰見狀,繼續扯起虎皮,以聖諭相逼。
尤惟明無奈之下才說出一個名字“譚鼎岩,譚大人。”
江景辰瞬間了然。
這位譚大人不是彆人,正是他的頂頭上司,兵部尚書譚鼎岩。
六部隸屬尚書省,沈廷知乃尚書令,不用想也知道這裡麵的貓膩。
儘管如此,江景辰依舊詢問道“此話當真?”
尤惟明回答道“飛鴿傳信,千真萬確。”
江景辰追問“可是譚大人親筆所書?如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