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輪愣愣的看著沈溪,不說話。
沈溪繼續追問阿輪媽媽:“為什麼一定要分享呢?如果孩子自己不想分享,你為什麼要強迫他?”
“就為了讓你有個會教育孩子的名聲嗎?”
阿輪媽媽臉色一變:“你胡說!”
“是不是胡說,我不知道。”沈溪笑了笑:“我隻知道,你家阿輪,比我最開始看到他時,更膽小,也更看大人的臉色。”
也更……喜歡討好彆人。
這話太傷孩子,沈溪沒有說出口。
分享的確是美德,但這種分享,應該是孩子自己想分享,大人可以引導,但不能強迫。
為什麼一定要讓彆人把自己喜歡玩的喜歡吃的東西分享出去呢?
這種強迫,本身就非常霸權。
你咋不分享自己喜歡的衣服,分享自己的錢呢?
孩子也有獨占欲,如果小時候,他這種欲望一直得不到滿足,以後他們長大,又要花多少時間金錢和精力來彌補自己童年的這種缺憾?
甚至有的孩子,會因此成為討好型人格,這樣活著,不累嗎?
為什麼孩子不能想給就給,不想給就不給,為什麼他們不能說不呢?
孩子難道沒有自己的想法嗎?
隻是因為他們小,就要這樣受欺負嗎?
憑啥?就憑你是家長?
沈溪對阿輪媽媽這種家長的教育理念,無法苟同,更不讚成的是她的沾沾自喜。
覺得自己特彆會教育孩子,她的孩子特彆大方,願意跟彆人分享一切東西。
孩子的意願呢?
阿輪媽媽臉色很難看,粗喘幾聲後,“道不同不相為謀,我懶得跟你說!”
彎腰抱起孩子轉身走了。
阿輪呆呆的看著沈溪,神情有種……無法形容的感覺。
誰說孩子不懂呢?
他們其實都懂的,隻是他們不會表達而已。
沈溪伸手,撫了撫財寶的臉蛋:“寶兒,你想給彆人玩就給,不想咱們就說不,知道嗎?”
財寶一直胖手托腮,趴在方向盤上,靜靜的看媽媽為她吵架,聽到媽媽的話,她立刻笑眯了眼睛,直點頭。
媽媽真棒,寶寶好有安全感。
爭吵隻是一時的,很快孩子們又圍上了財寶的車,大家摸來摸去,也很開心。
沈溪後退幾步,不打擾孩子玩耍。
有相熟的大媽湊過來勸道:“小沈彆跟阿輪媽媽計較,她這人,就是這樣。”
另一個大媽也接著說:“是呀,我看照她那樣養孩子,真是要養廢了。”
在這裡玩的孩子,誰都可以去拿她兒子的玩具和吃食,孩子不給,她還要批評,時間長了,阿輪膽子越來越小,東西都隨便人家拿,他一句話都不敢說。
同時,他也愛拿彆人的東西……
因為他不知道,這樣不對。
“你們不知道,她家婆婆和老公特彆厲害,她自己又沒工作,聽說娘家也窮不給力,全都指著婆家,她在婆家哪裡說的話響?”
有知道內情的大媽就出來爆料。
那個阿輪媽媽在家要聽婆婆和老公的話,出來又誰都不敢得罪,連帶著孩子,也跟著變成討好型人格。
沈溪聽完,在心裡歎了口氣。
孩子在上學前,絕大部分的教育來自於父母,父母是什麼樣的性格,孩子多半就會養成什麼樣的性格。
比如阿輪,他天天看著媽媽在爸爸和奶奶麵前唯唯諾諾,說啥是啥,他也變得敏感膽小,生怕自己哪裡做得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