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經曆
靳輔出生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其家族原本來自山東濟南府曆城縣,但由於其始祖在明朝初期以百戶的身份隨軍戍守遼陽,並在那裡定居下來,因此一些記載也將靳輔視為遼陽人。他的家族背景並不顯赫,從始祖靳清開始,世代傳承著軍職,直到其父靳應選官至通政使司右參議,才稍有名氣。
靳輔自幼聰明好學,九歲時母親去世,他表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嚴格遵守喪禮之規。順治六年(1649年),靳輔開始步入仕途,最初擔任筆帖式一職,兩年後進入了翰林院成為編修。在這一時期,他對於朝廷的典章製度已經相當熟悉。順治九年(1652年),他憑借官學生的身份被授予國史館編修的職位,順治十五年(1658年)轉任內閣中書,不久便升任兵部員外郎。到了康熙元年(1662年),他又升遷為兵部職方司郎中,在這個職位上,他繼續展現出卓越的才能。
康熙七年(1668年),靳輔被提拔為通政使司右通政,隨後在次年升任國史院學士,並擔任纂修《清世祖實錄》的副總裁官。這樣的職務安排充分體現了朝廷對他才能的認可。到了康熙九年(1670年)十月,他又被任命為武英殿大學士兼禮部侍郎,進一步彰顯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康熙十年(1671年),靳輔迎來了他仕途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被任命為安徽巡撫。在這個職位上,他擔任了六年的地方軍政首腦。在這段時間裡,他以堅定的決心和務實的態度解決了一係列棘手的問題,贏得了廣泛的讚譽。他關注民生疾苦,重視農業生產,積極推行水利建設,有效緩解了當地的水患問題。此外,他還注重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積極推動地方的文化繁榮。這些舉措不僅穩定了地方秩序,也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靳輔在安徽巡撫任內的表現,為他後來被委以治河重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總督河道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靳輔被任命為河道總督,官銜全稱為“總督河道提督軍務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這一年他已經四十五歲,從此到六十歲病逝,他一直致力於治理黃河、淮河和運河。靳輔上任之際,正值黃河、淮河泛濫成災之時。此前,康熙帝派遣工部尚書冀如錫親自勘察河工情況,冀如錫歸來報告稱,不僅河道年久失修,而且缺乏有效的治河人才。當時的河道總督王光裕計劃實施的幾項工程,由於資金和糧食短缺大多未能啟動,這表明他並不具備治河的能力。在這一背景下,康熙帝選擇了靳輔作為新的河道總督。
在靳輔上任之前,清廷九卿會議就討論過冀如錫等人提出的治河任務。根據他們的視察結果,急需修築堤壩,其中包括黃河南岸從白洋河到雲梯關、北岸從清河縣到雲梯關以及高家堰、周家橋、翟家壩、古溝等地的決口。此外,還需要加固其他潰壞和薄弱的堤防。需要疏浚的區域包括清口一帶的沙淤及大運河受黃河水流淤澱的部分。最緊迫的任務是堵築淮、揚兩岸的堤壩、清水潭的決口以及歸仁堤未完成的部分工程。
靳輔上任伊始,就有“八疏同日上之”的佳話,這足以體現他作為新任河道總督胸有成竹、雷厲風行的作風。這一事件發生在康熙十六年七月十九日(1677年8月17日)。從時間上看,靳輔三月得到任命,四月六日抵達宿遷上任(當時河道總督的駐地在山東濟寧),隨後開始了對河道的實地考察,曆時兩個月。能在一天之內連上八疏,完全是他親自調查河道並認真進行研究的結果。在給康熙帝的奏疏中,他提到“不論紳士兵民以及工匠夫役人等,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臣莫不虛心采擇,以期得當。”
不僅如此,靳輔從這次實際調查和訪問中確定了他治河的總方針,即“審其全局,將河道運道為一體,徹首尾而合治之”。他認為,黃河河道的破壞程度不能僅用局部治理的方法來應對,而應當有一個全局觀念,從整體上采取措施,將河道與運道合並起來共同治理。他強調治理黃河的重要性實際上關係到數省的安危,不能像過去那樣隻關注漕運的問題,而放任黃河任意衝刷。他的目標是確保“已淹之田可耕,見在之地可保,運道可通,額課可複”。
在治法上,靳輔並沒有全盤否定前人的經驗,而是結合實際情況采取靈活的措施。“有必當師古者,有必當酌今者;有須分彆先後者,有須一時並舉者”,因勢利導,隨時製宜。後來的事實證明,他主要采用了明代治河專家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方法,而在“寓浚於築”等方法上則進行了創新。
靳輔的總方針之下,他將具體的措施分為八個問題,每題一疏,因此就有了“八疏”。這些奏疏不僅體現了他對治河工作的全麵考慮,也為後來的治河工作了重要的指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三、初見成效
靳輔在獲得康熙帝對其治河設想的基本認可後,便立即著手開展治河工程。靳輔對康熙帝的知遇之恩十分感激,他不怕艱難險阻,決心要做出一番成就。他深知清口是黃河與淮河交彙的關鍵地帶,而雲梯關則是淮河、黃河入海的必經之路。因此,靳輔的治河工程首先集中在開挖清口的爛泥淺引河四道,疏浚清江浦至雲梯關的河道,並且創建了一萬八千餘丈的束水堤,以及堵塞王家岡、武家墩等地的大決口十六處。
靳輔的治河理論是“欲使下流得治,必治好上流”,基於這一理論,他提出了在上遊建設減水壩的方案。每一座減水壩都有七個洞,每個洞寬一丈八尺,總共可以十二丈六尺的泄水空間。在汛期,這些減水壩可以有效地分泄洪水。從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開始,靳輔組織人力對這段運河進行了挖掘和疏浚,一年之內工程即告完成。他還成功地堵住了清水潭、大潭灣的六個決口以及翟家壩至武家墩一帶的決口,並對清口進行了深度疏浚。
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為了築造江都漕堤和堵塞清水潭的決口,靳輔親臨現場進行勘查。清水潭靠近高郵湖,他決定在距離決口五六十丈的地方築起偃月形的堤壩。這項工程最終建成了一條長六百五十丈的西堤,並挖掘了一條長八百四十丈的繞西越河。原計劃這項工程預計耗資五十七萬兩白銀,但靳輔僅僅花費了九萬兩就完成了任務,並在次年竣工。這一成就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讚揚,靳輔請求將新挖掘的河流命名為“永安河”,新築的堤壩命名為“永安堤”。
改變運口是靳輔治河中的另一個重點。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一月至四月期間,靳輔從新莊閘西南開鑿新河直達太平壩,並從文華寺永濟河頭開鑿新河經過七裡閘,轉向西南,同樣到達太平壩,最終將運口移到了爛泥淺之上。這個新的運口距離黃河與淮河交彙處僅有十裡之遙,從而徹底解決了淤澱的問題。即便是重載船隻過淮,也能順利通行,如同行駛在平坦的水麵。
從康熙十七年(1678年)開始,靳輔陸續報告說湖河的決口已經全部閉合,治河工程逐漸取得進展。與此同時,他還對治河工作本身進行了多項改革,例如裁減冗員,加強下屬的責任感,實行嚴格的獎懲製度,將河夫改為兵役,劃定區域分守,定期進行考核等。
然而,在治河過程中,雖然不斷取得進展,但水患問題依然時有發生,這引發了一些爭議。康熙帝曾在一次談話中詢問大學士們“修治決口,耗費如此多的錢糧,不久又發生決口,此事如何處理?”被問的大學士們沒有更好的辦法,隻能表示靳輔提出的期限尚未到期,應當允許他繼續督修。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五月,規定的期限已到,但問題仍未徹底解決,靳輔上疏表示“臣之前請求大修黃河,限定三年內讓河水回歸故道。如今期限已滿,但河水仍未歸位,所有大工程和細節工程尚未完成,請朝廷審議處置。”康熙帝隨即下令給予靳輔革職處分,但仍命令他戴罪督修。
同年七月,黃河水位大漲,皂河發生淤澱,無法通航。麵對這一情況,許多官員建議恢複使用駱馬湖,但靳輔堅決反對,他親自督工挖掘,最終使黃水下降,清水流出,重新形成了航道。隨後,他又清理了張莊運口,確保了航運的暢通。
四、朝中爭論
靳輔治河引起的空前大爭論發生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那一年,黃河在宿遷徐家灣決口,堵塞後不久又在蕭家渡發生決口,這場爭論就此拉開序幕。當時有一位名叫崔維雅的人,曾在河南、浙江等地擔任府州縣官多年,參與治河工作,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他撰寫了《河防芻議》和《兩河治略》,對靳輔的治河方法持有否定態度。恰逢這一年五月,康熙帝派遣戶部尚書伊桑阿等人勘察河工情況。崔維雅以候補布政使的身份上奏了自己的著作,要求廢除靳輔建設減水壩的方法,主張順應水流的自然特性,采取疏導與築堤並舉的策略。康熙帝命令崔維雅隨同伊桑阿等人一同前往現場與靳輔進行商議。
一行人遍察各項工程後到達徐州,讓崔維雅和靳輔進行麵對麵的討論。靳輔認為“河道全局已成十之八九,雖然蕭家渡出現了決口,但海口寬闊,下流已經疏通,關鍵的隱患已被消除,不應改變現有的計劃,破壞已經取得的成功,否則會帶來後患無窮。”這一爭論在地方上無法得到解決,伊桑阿等人返回京城。到了十月,在一次廷議會議上,工部尚書薩木哈等人提議要求靳輔賠償蕭家渡決口的修複費用。康熙帝認為,一方麵修河需要大量錢糧,靳輔無力承擔賠償責任;另一方麵,即使他賠償,一旦延誤漕運,後果依然嚴重,因此並未采納這個意見。與會人員一致建議應該聽聽靳輔本人的意見,請他進京商議,康熙帝同意了這個建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清廷大學士、學士、九卿、詹事、科、道官員開會,在靳輔本人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了他的治河事宜。會上,康熙帝命令靳輔口頭說明自己的意見。靳輔表示“臣受河工重任,不敢不儘心竭力,以期有朝一日大功告成。蕭家渡的工程將在來年正月一定完工。其餘河堤,估計需要一百二十萬兩白銀,逐處修築,可以完成。”康熙帝追問“你以前所築的決口,楊家莊報完後又有徐家溝;徐家溝報完後又有蕭家渡。河道衝決,你總是無法預料。現在蕭家渡築好後,其他地方你能保證不再決口嗎?河工事關重大,關係到民生和運道,應當通盤考慮,確保效果,不可固守一己之見。”
靳輔主動轉移話題,指出人為因素有時比自然災害的影響更大,指出河堤的建設必須根據地勢的高低來決定高度,有的地方需要十五丈,有的地方隻需要七八丈,不能一概而論。康熙帝當場表示“崔維雅所奏無可行者”。五年後崔維雅去世,議給恤典時,康熙帝仍然認為他是“不端之人”,並說如果當時將治河重任交給他,“不但工不得成,必至事體敗壞”。
這次大爭論最終以崔維雅的方案被否決而告終。靳輔被寬大處理,免除了賠償責任,繼續按照原計劃督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四月,他上疏報告蕭家渡工程合龍,黃河回歸故道。同時,他提出大水直下,導致清口附近的七裡溝等四十多處出現險情,天妃壩、王公堤及運河閘座都需要修築。他還另外上疏請求讓河南巡撫修築開封、歸德兩府境內的河堤,以防上流壅塞。康熙帝看到靳輔治河的情況,“成與不成在此一舉”,因此凡是靳輔請求的錢糧都迅速撥付。
到了七月,當康熙再次向戶部尚書伊桑阿、學士胡簡敬等人詢問河道情況時,他們都報告說黃河已經回歸故道,船隻往來無阻。康熙帝高興地說“先前見到靳輔時覺得他似乎有些輕躁,擔心他難以成功。現在聽說河流已經回歸故道,實在是令人欣慰。”到了十二月,靳輔官複原職。
五、再獲成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前,靳輔基本上解決了黃河、淮河回歸故道的問題。到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三十一歲的康熙帝進行南巡。十七日,康熙帝到達山東郯城縣紅花鋪,靳輔陪同康熙帝在黃河與淮河之間巡視,詳細查看黃河、淮河和運河的水勢、災情以及治河工程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