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仕秀吉
公元1574年,豐臣秀吉(當時名為羽柴秀吉)成為長濱城的城主。這一年,石田三成年僅15歲,是近江國某寺院的一名童子。一日,秀吉外出打獵,途中感到口渴,便來到這座寺院討水喝。當時正值夏日,天氣炎熱,秀吉在狩獵過程中已經汗流浹背,急需解渴。石田三成見狀,立刻端上了一大碗涼茶,秀吉接過茶一飲而儘,頓時感到清涼舒暢。
然而,三成並沒有就此止步。過了一會兒,他又端來了一碗半滿的微熱茶水。秀吉雖然已經解渴,但還是接過茶水喝了幾口。接著,三成再次端來了一小碗更熱的茶。秀吉有些好奇,便問道“為何要這樣遞茶?”
三成恭敬地回答道“大人勞累口渴,第一杯涼茶是為了迅速解渴,因此用了大碗涼茶。第二杯微熱的茶是為了讓大人在基本解渴後,身體不至於因涼茶而受寒。最後一杯熱茶,則是在大人的心靜下來、不再口渴的時候,細細品味其中的味道。”
方丈聽到三成的回答,立即斥責他無禮,認為他過於自作主張。然而,秀吉卻對三成的回答感到非常滿意,認為他不僅聰明機敏,而且能夠準確地察知自己的需求。秀吉對三成的這種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體貼周到的服務十分欣賞,當場決定將他收為自己的侍從。
這一事件不僅展示了石田三成的聰明才智,也體現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貼心的服務意識。從那以後,三成成為了秀吉的貼身侍從,經常陪伴在秀吉身邊,處理各種事務。
二、飛黃騰達
公元1582年,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中被叛將明智光秀殺害,這一事件震驚了整個日本。信長的突然離世使得其麾下的各大名紛紛蠢蠢欲動,爭奪權力。此時,羽柴秀吉(後來的豐臣秀吉)迅速反應,立即從中國地方返回京城,討伐明智光秀,成功報了信長的仇。隨後,秀吉又將目光轉向了信長的另一名宿將——越前的柴田勝家。
1582年,秀吉率軍北上,進軍近江,目標是討伐柴田勝家。柴田勝家是信長的重要將領之一,實力雄厚,擁有強大的軍隊和堅固的據點。然而,秀吉憑借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迅速組織起一支強大的軍隊,向柴田勝家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在這次北國征伐中,石田三成作為秀吉的心腹,表現得尤為出色。他不僅在戰場上英勇作戰,還在後勤保障和情報收集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成的機智和果斷得到了秀吉的高度認可,戰後,秀吉獎賞他一匹馬和50端白布(一端為3丈),以表彰他的功績。
討伐柴田勝家的成功,不僅鞏固了秀吉在信長舊部中的地位,也使他逐漸取代了信長的位置,成為日本最有權勢的大名之一。1583年,秀吉進駐大阪城,開始了他的統一日本的征程。他以大阪城為據點,逐步征服了各地的割據勢力,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1585年,秀吉的權力達到了頂峰,他被朝廷任命為關白,敘從一位,正式成為日本的最高權力者之一。這一任命不僅提升了秀吉的政治地位,也使他得以合法地行使國家治理的權力。
隨著秀吉地位的提升,石田三成也迎來了自己職業生涯的高峰。1585年,秀吉任命五奉行,負責處理國家政務,石田三成被選為五奉行之一,與前田玄以、淺野長政、增田長盛、長束正家共同管理國政。五奉行是當時辦理國政的最高機關,這一職位不僅意味著巨大的權力,也體現了秀吉對三成的高度信任。石田三成在五奉行中的表現非常出色。他不僅處理政務得當,還積極參與了多項重要的軍事行動。例如,在討伐九州島津氏和攻打小田原城的戰役中,三成都發揮了關鍵作用,為豐臣政權的穩固做出了重要貢獻。天正十四年(1586年),石田三成又被任命為堺町的奉行。
三、南征北戰
討伐九州
天正十五年(1587年),豐臣秀吉決定討伐九州的豪族島津氏。島津氏在九州地區勢力龐大,控製了多個重要的領地,是秀吉統一日本道路上的一大障礙。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秀吉集結了25萬大軍,親自率軍南下討伐島津氏。
在這次討伐戰爭中,石田三成發揮了重要作用。他不僅在戰場上指揮若定,還負責了大量後勤和情報工作。三成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得到了充分展示。他巧妙地運用各種戰術,不斷削弱島津氏的抵抗力量。在幾次關鍵戰役中,三成率領的部隊屢屢突破敵軍防線,為整個討伐行動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最終,島津氏在秀吉的強大壓力下不得不投降,九州地區被納入了豐臣政權的控製之下。
討伐小田原
天正十八年(1590年)2月,豐臣秀吉在降伏島津氏之後,將目光轉向了關東地區的北條氏。北條氏是關東地區的強大勢力,控製著小田原城,是秀吉統一日本的最後一道難關。為了徹底消滅北條氏,秀吉集結了龐大的軍隊,親自率軍東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在這次討伐小田原的戰役中,石田三成再次擔任先鋒,率領1500騎兵率先東進。4月,秀吉的大軍包圍了小田原城。為了切斷小田原城的外援,三成率軍攻占了小田原城的兩個重要衛星城——館林城和忍城。這兩座城池的失守,使小田原城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北條氏父子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最終被迫開城投降。小田原的陷落標誌著關東地區的完全統一,也為豐臣政權的穩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討伐奧州
天正十九年(1591年)1月,豐臣秀吉為了實現日本的全麵統一,決定討伐奧州的伊達政宗。伊達政宗是東北地區的重要豪族,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廣泛的盟軍。為了削弱伊達政宗的勢力,秀吉派石田三成前往相馬,負責瓦解伊達政宗的盟軍。
三成到達相馬後,立即展開了密集的外交活動。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說服了多個伊達政宗的盟友倒戈相向。通過一係列的談判和斡旋,三成逐步削弱了伊達政宗的軍事聯盟。最終,伊達政宗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不得不選擇議和。這一行動不僅避免了大規模的軍事衝突,也為豐臣政權在東北地區的擴張掃清了障礙。
四、侵略朝鮮
奧羽平定以後,國內軍事行動告一段落。接著豐臣秀吉便將目光轉向了朝鮮,計劃進行侵略。為了籌備這次遠征,秀吉在東鬆浦半島的名護屋設立了大本營,準備侵朝。文祿元年(1592年)3月13日,侵朝軍隊158,000人分九批渡海,4月12日,先鋒小西行長從釜山登陸。石田三成在這次行動中被任命為船奉行,負責在名護屋執行運送部隊、糧食和武器的任務。
5月3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占領了朝鮮的京城(今首爾)。不久,秀吉便派三成到朝鮮去執行特殊任務,包括進攻中國(明朝)及各武將劃分占領地區。三成於1592年7月16日到達京城。8月7日,他在京城召開了作戰會議,製定了鞏固京城、攻打平壤,以防備明軍來援的作戰方案。
然而,明朝李如鬆率領的援軍及時趕到,小西行長的軍隊在平壤被明軍打敗,不得不退出平壤。隨著明朝主和派的得勢以及日本在“碧蹄館之戰”中的失敗,兩國開始和談。1593年5月15日,三成伴同明使沈惟敬、徐一貫等到達日本名護屋,談判議和條件。
慶長元年(1596年)9月1日,明朝的正式議和使節楊方亨和沈惟敬一起到達大阪。秀吉接見了明使一行,明使宣讀了國書。然而,國書中並未滿足秀吉提出的五項條件明朝公主嫁給日本天皇,恢複勘合貿易,派遣一名朝鮮王子及大臣為人質到日本,朝鮮八道中的南四道割讓給日本,各自歸還俘虜。相反,國書封秀吉為日本國王,這使秀吉大怒,驅逐了明使,談判破裂。
慶長二年(1597年)2月21日,秀吉以141,500人的兵力再次侵朝。這一次,秀吉並未前往名護屋,而是留在伏見指揮,因此三成也留在伏見(在大阪)輔佐秀吉。然而,1598年8月18日,秀吉突然病死,留下了一個未完成的侵略計劃。三成在秀吉死後主持撤兵並與明朝議和,確保了日本軍隊的安全撤離,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五、秀次事件
當初,豐臣秀吉無子,便將他的姐姐日秀與三好一路的兒子收為養子,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關白、左大臣豐臣秀次。秀次在秀吉的培養下逐漸成長為一名重要的政治人物,擔任了關白和左大臣等高位。然而,文祿二年(1593年),秀吉的親生兒子秀賴出生,這對秀次的地位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秀吉對秀次的感情開始冷淡,甚至後悔將關白之位讓給了他。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秀次的謠言逐漸流傳開來,有人說秀次對秀吉抱有異圖,甚至有謀反之心。這些傳言在宮廷和大名之間迅速蔓延,引起了秀吉的高度警覺。為了查清真相,秀吉命令石田三成等人於文祿四年(1595年)7月赴聚樂第會見秀次,探聽事情的真相,調查秀次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