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諸葛瑞侃侃而談,不由笑出聲。“我的大宰相,你這可不算。”
諸葛瑞也大笑起來,“有一說一,這米花是真好吃。
若是安國百姓能夠吃上這種米花,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對嘍,這才是宰相該說的話。一會我就給你來一鍋。”
“小安哥,說了這麼多,你倒是說說看這是什麼原理?”
“這是膨化,借助溫度與空氣”潘小安試著解釋。
但他的學問也不高,隻能依據自己的所學和理解,給大家具象化。
“膨化?”眾人不解。
“你們想一想,殺年豬時,為什麼要吹氣?”
“小安大人,這我是真的知道。這是讓豬皮更加容易脫落。”
“那你想過為什麼嗎?”
諸葛瑞明白了,“這和羊皮筏一個道理,是靠空氣。”
“對的。這種是把空氣不停的增加,使其體積增大。
而這個米花,是把空氣不停的壓縮,排出。這樣裡外的氣壓,就產生了巨大的差值。
等到把鍋打開以後,這個米花就會瞬間膨脹起來。”
潘小安說的不清不楚,大家聽到雲裡霧裡。但他們又好似聽的明白了。
“世間萬物,都有它的道理在。要不停追問事物的本源是什麼?這就叫做格物。
而等追根溯源之後,明白了它,就可以利用它,生產它。並且找出它相生相克的,相互關聯的事物。這叫做致知。
‘格物致知’,這樣的道理,你們能懂嗎?”
張月如與安心搖搖頭。她們才不管格物致知,她們隻管這物“物”好不好吃,好不好用。
諸葛瑞倒是懂幾分。但更多的是懂表麵。
“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瑞學習諸葛亮的讀書觀,隻看大麵,不求細節。
而潘小安說的這件事,明顯是在細節中找細節,不停的尋根溯源。
這對諸葛瑞來說,實在過於燒腦。可他又不得不服氣。
至少這米花,不是做出來了嗎?
潘小安這一套理論和操作,若是在宋廷,多數會被扣上下九流的工巧技,登不上大雅之堂。
但在安國,在金州府,科學的土壤,已經漸漸肥沃起來。
懂就是懂,不懂就不懂。不懂裝懂也沒事。但去嘲笑彆人的發明和想法,這在安國是不被允許的。
安國群臣,已經看見科技帶來的便利。便是有人不以為然,也不會去抵觸。
四書五經,能教你做人的道理。可卻不能教你,肚子餓得時候,該靠什麼謀生?
這也不能怪古人。便是現在很多農村出去的學生,他們還是單純的以為,種子撒在地裡就會生長。
至於時令,澆水,施肥,鋤草,除蟲,他們都不在意。覺得種地就是那樣種的。
農民很輕鬆,就可以把地種完,然後坐等收割。
但其實,他們養一株花時,也會去看看,這朵花幾月份種植合適,是選用酸性土,還是堿性土。
而一天什麼時辰澆水,幾天澆一次,施什麼肥,對光照,溫度有什麼需求等等。
他們都會很仔細的去學習。但到了種莊稼上,他們卻又覺得很簡單。
所以,對科學有個敬畏之心,有個尊重之心,這才是潘小安著重培養的。
潘小安在與眾官員聊天時,從不去考證曆史上的帝王之術。
他總是會不經意追問,這些事物到底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