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和主觀的社會事實,那歸根到底,研究的還是“人”這個構成社會的基本粒子。
而探討到人,不免就要講到生、死。
一堂國際社會學學說課上,課本上的東西,教授一頁沒教,倒是把一本《自殺論》滔滔不絕講了大半堂課。
塗爾乾老先生運用統計學量化的方法,對各種數據進行解析,第一次將自殺這一人類現象作為社會實驗項目進行研究。
“數據不會說謊,隻有說謊的人。數據分析了影響自殺的非社會性因素,最後發現,實際上這種影響根本不存在。”
“心理變態、正常的心理狀態、種群族群、遺傳因素、自然因素包括仿效行為這些因素的影響被一一排除”
“自殺分為三種類型,利己主義的、利他主義的、反常的人數的多少與宗教社會、家庭社會、政治社會一體化的程度成反比”
“當一個人脫離社會、或是過分與社會融為一體時,容易發生利他主義自殺。個人是不屬於自己,高度地與其他人融合在一起,放棄生命隻是出於對整體的義務電影《楢山節考》裡的阿玲婆,由於食物的缺失,遵從了習俗,兒子背到村後的楢山上去,自行消滅。還有些史書記載的貞潔烈婦,忠仆隨從,自殺也屬於利他主義自殺類型”
李樂記下黑板上《楢山節考》幾個字,琢磨著回頭去學校那個小影音室找找看,不過懸,還不如去找夏宇,中戲麼,就這玩意兒多。
鈴聲響起,教授又交代兩句作業,小跑著下了樓,不為彆的,趕車回市裡。
斜挎書包,拎著叮當作響飯盒包的李樂,剛出教室,就聽到有人在嚷嚷。
“抗議,我們要抗議!”
“就是,憑什麼?”
“嗨,我就不,看能把我怎麼樣。”
“兄弟,你說到做到啊,這要考核的!”
“考核他奶奶個爪兒!”
“嘿,牛逼~~~~”
湊過去,才知道這群人在叫喚什麼。
隻見布告欄上貼著一個公告,上書“依據校教務部、學生工作部和體育教研部共同商議決定,由體育教研部管理和實施,以在校大一本科生為對象,旨在鼓勵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特製訂《早晚操製度》實施細則”
概括起來就是為了增強學生體質,強製進行運動。
每周一到周五,早晨六點半到七點半圍著操場跑圈,每次不低於十五分鐘,下午五點半到九點,參加各項課外活動。一周至少三次,
規定的時間段內,按照要求的起止時間打卡兩次,打卡完了會給一張小票作為憑證。年終一起考勤,未達到規定要求的,重修體育並根據情況給予處分。
底下還注明,早操票可以抵晚操票,但晚操票不能抵早操。
每天去小樹林的李樂,上了半學期,常見早起鍛煉的人,也就那十來個,而且女多男少。
進了話劇社的王伍張昭,早起的朗誦,僅僅持續了不到一星期就偃旗息鼓。
李樂心裡嘀咕,這群懶鬼大爺小姐,上個早八都痛苦不堪,大冬天早晨六點半起床跑步,豈不是要了小命?
進了食堂,掃了眼據點,張昭和梁燦已經等在那。
打了飯剛坐下,就聽到梁燦書在那嘀咕,“李樂,怎麼辦?”
“什麼怎麼辦?”
“早操啊。”梁燦捏著筷子,比個六的手勢,“六點半,除了你,誰能起得來?”
“這是哪個撲街想出的主意?”
張昭扒了口飯,“三票校長咯。”
“三票校長?哪個?”
“這個事吧,是前校長在任時搞出來的,早操票,課外活動票,還有開水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