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籠。
這就是楊明想到的前世一個躲避高壓電的詞語。
具體原理,他早就忘記了。
不過隻記得什麼等電位原理,然而這個原理他也弄不清到底是什麼。
所以楊明打算弄一個這樣的籠子,而且還要在外麵接一根幾乎無電阻值的導線連接到大地。
然後讓擊在籠子上的五色閃電快速導入大地消散掉。
想了幾天,他給自己的籠子設計了幾層。
最外麵一層,是導電性能極強的導電層,此層與大地相連。
裡麵還有一層次級導電層,這層作用與外麵一層一樣,把那些傳遞不及時的閃電經過二次接地導入大地。
本來他還想弄個第三層的導電層,但看著手中一萬九千種礦石,估計希望不大。
等以後有機會再弄更好的。
第三層是屏蔽層,此層是選用幾乎絕緣的材料煉製而成,防止閃電竄進籠內。
第四層楊明又弄了一個導電層,此層導電效果肯定比最外麵兩層差些。
他也是怕萬一有閃電突破屏蔽層進入裡麵,威脅到自己安全。
這是最後的保命層。
確定好整體層數以及構造後,楊明接下來就要開始做試驗了。
首先要從這一萬九千種礦石中選出導電性能最好的。
而且這些礦石必須在某種溫度下,內部晶體呈網狀時測試才準確。
因為他想著把幾個導電層製成網狀。
一是因為網狀能讓閃電分散,二是網狀製成籠子容易些。
這個時候楊明以前做的加熱試驗記錄就顯出作用了。
直接快速加熱到相應溫度,然後把古劍門帶出的那個閃電試驗機器放在地麵。
加熱後的礦石懸浮在機器兩個試驗柱上。
激發機器,記錄下兩端的閃電數字,看看損失多少。
如果損失百分之零點一及以下,他就認為可以拿來製作最外麵的導電層。
如果百分之零點一到百分之零點五,就做為第二個保護層。
如果損失百分之零點五到百分之一,就用作最裡麵的導電層。
如果損失超過八成,他就認為這礦石電阻值非常大,可以用作屏蔽層。
就這樣,楊明花了將十年時間,試驗了這一萬九千種礦石。
最後符合最外麵導電層的有一萬餘種。
為此,他先設計了一下自己這個防雷籠的大小。
一丈左右,然後再算了一下外麵導電層的厚度。
然後就掏出一塊普通礦石,進行加熱,祛除尋質後,形成網狀。
接著再試驗其閃電導通能力,確認與記錄差不多時。
就估算需要多少礦石才能做成最外麵導電層。
最後得出五千塊就差不了。
於是就在這一萬種礦石中,再選出導電性能最好的五千種,進行加熱。
這時有人會問了,為什麼不用最好的一種做成導電層,而是用多種。
其實這個問題,楊明也想過。
首先這個法拉第籠能不能防雷,自己沒試過,他不敢賭一種礦石構建的導電層。
還有一個他自己煉器水平不高,煉成的網狀疊加效果不太好。
他怕萬一到時候雷電劈下,直接將網狀籠子解體。
其實最外麵一層,他是用五千種礦石,進行了三次疊加。
意思就是說三層導電網疊加在一起組成了最外麵的導電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