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特涅很氣,但現實是他還真沒有什麼好辦法。瑞士人要是真的不管不顧炸了聖加侖山口和提切諾的兩條小路,那奧地利帝國就算有千軍萬馬也進不去。
其實曾經瑞士聯邦能反推神聖羅馬帝國,甚至把奧地利打得祖地都丟了,除了列強們的落井下石以外,瑞士山區兵力難以展開,補給跟不上也是大問題。
注哈布斯堡家族發源地在瑞士阿爾高州的鷹堡。
雖說不能強取,但梅特涅親王可是被稱為“歐洲宰相”的男人,他有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沒錯!這就是開會!不要小看國際會議的力量,這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
比起投入幾萬、幾十萬的部隊進入戰場,這種做法顯得廉價、高效且優雅。
作為一個混跡外交場半個多世紀的超級老油條,梅特涅親王很清楚什麼能碰,什麼不能碰。
他準備用一個月的時間來籌備一場外交會議,具體召開時間可能還要再延後兩個月。
畢竟此時還是冬季聖彼得堡無法通航,消息送過去可能就需要一個月時間,等俄國選好代表再派過來,可能就1847年4月份了。
這可能是拿破侖結束之後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外交會議。
除了與瑞士接壤的法國和撒丁王國,還有俄國、瑞典、西班牙、普魯士這樣舉足輕重的區域大國,以及整個德意誌邦聯的所有諸侯國。
誰讓瑞士聯邦與巴登接壤、與符騰堡和巴伐利亞隔湖相望呢?
邀請了如此多的國家卻唯獨沒有英國,這既是方便英國的勢力排擠在外,又是為了報當年英國撇開奧地利這個主席國單獨召開倫敦會議的一箭之仇。
(書中的倫敦會議沒開成,但是英國人的做法不可能不讓人記憶猶新。)
英國人此時能走的隻有三條路,要麼搞破壞讓維也納會議開不成,就像當年奧地利(弗蘭茨)那麼做的。
要麼打不過就加入,不請自來,然後趁機修複關係,或者是借機搞事兒,讓奧地利無法達到自己的目的。
最後還有一條路,那就是不承認會議的一切結果。在第二次維也納會議時帕麥斯頓用過,但是沒什麼用。
此時這種做法奏效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奧地利、法國、撒丁王國和南德三國完全將瑞士包裹起來了。
其實仔細算還有一個列支敦士登,人口不足三千,以及一支不到一百人的軍隊,列支敦士登大公阿洛伊斯二世自任總司令。
一旦協議達成,英國就很難再撼動分毫,就像之前奧地利、法國、荷蘭、盧森堡四國瓜分比利時一樣。
英國,倫敦。
約翰·羅素在得到這個消息的第一時間就要罵娘了。
“緩和!緩和!要緩和關係!你們怎麼就不懂呢?”
他真不知道是誰給約瑟夫·洛伊的勇氣,現在這個情況英國哪還有餘力去參與歐洲大陸上的事情。
最可怕的是剛從托利黨叛變回來的帕麥斯頓,剛見麵就送一份大禮。
拿著沒有自己和女王簽字的國書去嚇唬奧地利人和法國人,他哪裡來那麼大膽子。
“首相大人,請您在這份國書上簽字。”
帕麥斯頓並沒有回答約翰·羅素的話,而是那封即將發往歐洲的國書推向了後者。